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幕(第2/4 頁)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廣寧之敗,盡失遼西,他們只能背井離鄉。
自建奴崛起以來,罕有捷報通傳,而今再傳捷報如何不讓人心神激盪。
“寧遠兵傷亡千餘,其餘諸鎮傷亡也有千餘人。”
陳望凝視著手中的塘報,上面清楚的記載著戰鬥的經過。
戰後獲取的首級有將近三百級,這無疑是一場真正意義的大捷。
清軍這一戰的傷亡,絕對在千人之上。
戰鬥的經過,自然是經過了一定的粉飾,但是關鍵的資訊卻很難隱瞞。
這樣規模的大戰,經歷重重人手,要想盡數隱瞞並不現實。
首級的數量絕無造假,這是萬分確定的,而且一般明軍真正斬獲的首級比起塘報上報的要更多。
原因很簡單,首級論報都是實打實的功績或是白銀。
一顆真夷的頭顱便是五十兩白銀,這還是直接報給朝廷的價格。
若是私底下的買賣,各鎮的將官可是願意花費不菲的代價。
往昔還在遼東的時候,陳望就賣過幾顆首級,因此得來了不少的銀錢。
陳望記得,在松錦的初期,在松山的外圍確實爆發過一場激戰。
錦州有警,洪承疇命吳三桂與劉肇基兩人領兵赴松山為聲援。
吳三桂進兵至松山與杏山之間時,與大股清軍遭遇,陷入重圍。
最後是劉肇基領兵拼死相救,損失士卒多達千人,才將其救出。
清軍眼見未能殲滅吳三桂所部,隨後便撤離了區域,重新收縮防線。
但是眼下的情形,卻是和歷史上發生了極大的出入。
這一次的交鋒,竟然是以明軍的大勝作為收尾。
陳望眉頭微蹙,不知道為什麼,他感覺這一次松錦之戰的結局開始有些撲朔迷離。
九邊明軍的戰力其實不差,只是長期處於武備、缺餉缺乏的情況。
若是將校敢戰,督撫堅決,也敢與建奴一較高低。
這一點,在歷史上的遵永之戰,還有賈莊之戰,以及松錦之時體現了出來。
松錦前期,洪承疇率六萬援軍至松山,清軍由濟爾哈朗統領迎戰明軍於松山西北。
但最終的結果是,清軍戰敗,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甚至為明軍所奪。
松錦的前哨戰,乳峰山之戰。
清軍排下重兵固守乳峰山,明軍仰面攻山。
初戰清兵失利,幾至潰敗。
而後數戰,也都以清兵失敗告終。
這樣的情況,直至八月,黃臺吉帶病一路從瀋陽急援錦州,接過了指揮權之後。
松錦的情況才發生逆轉。
《左傳》有一篇故事,名為曹劌論戰。
其中有一句話,說明了戰爭之中很重要的一點。
夫戰,勇氣也。
明軍之所以屢屢敗於清軍之手,原因有很多。
但是一直以來最為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缺乏對抗清軍的勇氣。
自建奴崛起以來,後金立國,再到改為清國。
大規模的交鋒之中,明軍幾乎從未取勝。
全遼幾乎處於盡喪的狀態。
建奴數次入關,遍揉京畿,大肆掠奪。
甚至傳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流言。
這一傳聞,更是加劇了軍中和民間的恐慌。
在地方上,女真兵被形容的青面獠牙,力大無窮,更貼近於妖怪,而不是人類。
很多時候,諸鎮之兵未戰之前,便已經先膽怯了三分。
所以當真的與清軍遭遇之後,士氣很多時候直接便跌入了谷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