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割據(第1/4 頁)
“漢中衛報,去年災害雖急,所幸總鎮先見之明,修水利,挖深井,大部分田地還能有所產出,因此受災影響不重。”
“按照總鎮之前所命,各所都有提前囤積糧草,從開春至冬時,鎮下百姓兵丁衣食尚能富足。”
武平衛,正廳,陳望坐在首座之上,聽著陳功的彙報。
廳內,趙懷良、黃龍、張二,陳鳴、陳衡等一眾漢中軍內的將校分坐於兩側。
“自去年夏季起始,自北部西安府、鳳翔府、鞏昌府等地,往漢中府逃難而來災民難以盡數。”
陳功站在廳下,沒有避諱,一五一十的將漢中發來的回報唸了出來。
在座的眾人,趙懷良、黃龍、張二對於陳望的目的,都是心知肚明。
趙懷良是最初在陝西的時候便已經跟著陳望的。
黃龍、張二兩人反叛高迎祥之後,不容於起義軍,又被官兵排擠,最後是陳望接納了他們。
而且事到如今,這些年來,他們做的這些事情也讓他們早就沒有了退路,只能跟著陳望一條路走到黑。
陳鳴、陳德等人則是和陳望同宗同族的本家,自然不用避諱。
如今漢中鎮內,包括衛軍之中,基本上能做到千總一級的,不是姓陳,就是姓胡。
只有少數幾人,是因為戰功卓著,才升為千總。
任人唯親的壞處,陳望自然是知曉。
但是眼下這種情況,陳望需要完全靠的住人來,來掌控漢中鎮這一支強軍。
“各關守兵統計匯總,截至今年正月十五,逃難者總數已經多達十萬人。”
陳望眼眉低垂,沒有言語。
陝西,可以說是明末最為艱難的一個省份。
受災最重,動亂最兇,兵禍最沸。
有碑文記:
蓋自累朝以來,饑荒年歲止見牛米三錢。
倍增七錢者,餘等痛此,遭逢尚謂稀有之事。
豈料崇禎八、九年來蝗、旱交加。
浸至十三、四年,天降大飢。商洛等處稍康。
四外男婦奔走就食者、攜者、負者、死於道路者不計其數。
萬狀疾楚,細陳不盡。
餘等菜囊、糠食,幸得生全。
出此大劫,回思苦狀,可傷可畏,日夜難忘。
以故糾眾,同心立石謹志,後之者考古君子覽焉。
“陝西大疫仍在持續,麥米每鬥已至價二兩四五錢。”
“麥米價格被陝、晉兩地商賈所控,同心行輸送糧米一萬三千石入陝,難以上市,只能賣於陝晉商賈,去除損耗,計得白銀二十三萬七千兩。”
同心行是陳望當初到鄖陽府城後,開設的商行。
商行上下除去力夫之外的基層人員之外,一應管理人員都是監察所內的幹事充任。
商行一開始草創時,只是專門負責與鄖陽山區的一眾山民聚集地交易。
經過了不少時日的發展,為了應對越來越大的缺口和需要,正在開始的不斷轉型。
現在的同心行,主營糧米貿易,次要經營礦產百貨,以供應漢中鎮軍器局所需。
“監察所報,各鄉鎮無糧市人,民死十之七八。”
“邑西關有人市年少婦人,價竟不及千錢。”
“有飯一食易一妻,米一升易一婢者。”
陳功看著手中的文冊嘆息了一聲。
唸到最後,他也是有些難以言語下去。
廳內眾將也是沉默不語,眾人大多都是窮苦出身,災年之時,也曾掙扎求生。
陳胡兩氏在遼東雖然曾是地方大族,但是廣寧之敗後退入山海關內後,田地財產幾乎損失殆盡,兩族也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