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刻舟求劍(第2/5 頁)
式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與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並不相符,那麼這個人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幾乎不可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只有當我們的思想觀念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外界的真實狀況,並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合理的行動計劃,才有可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最終達成預期目標;否則,便會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只能憑藉片面、模糊甚至錯誤的資訊去摸索前行,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而第二層道理則指出:客觀現實始終處於一種持續不斷地演進和變動之中。假如有人將那些過時的、僵化的規章制度當作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的不二法門或者萬能鑰匙,那麼必然會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來。畢竟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的挑戰和機遇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如果一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調整和創新改變,那麼註定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所表達的這種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既是一種質樸無華但卻又無比堅實的唯物主義觀點——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及其對於人類意識和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智慧光芒的辯證思維方式——深刻認識到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動態關係,並倡導以全面、聯絡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世間萬物。這樣先進的思想理念無疑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這個詞語常常帶有貶低和批評的意味。它主要用來形容那些行事時缺乏靈活性和應變能力的人,他們往往不知道何時應該前進或後退,一味地拘泥於既定的規則和方式,不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種行為表現出一種固執己見、僵化保守的態度,使得這些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局面時顯得束手無策,難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句子中,該詞通常作為謂語使用,直接描述主語的行為特點;也可以充當定語,修飾名詞,表示具有這樣特徵的事物;偶爾還會用作狀語,對整個句子中的動作進行補充說明。例如:“他這個人總是不知變通,做事情不知進退,簡直就是個榆木疙瘩。” 或者 “那個不知進退的傢伙,又因為墨守成規而把事情搞砸了。” 再如:“她以不知進退的方式處理這件事,結果讓大家都很不滿意。”。
運用示例
北宋·蘇軾《王中甫哀辭》:“堪笑東坡痴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頃年楊康功使高麗還奏乞立海神廟於板橋僕嫌》:“公胡為拳拳,系此空中雲。作詩頌其美,何異刻劍痕。”
北宋·黃庭堅《追憶予泊舟西江事次韻》:“往事刻舟求墜劍,懷人揮淚著亡簪。”
元·姬翼《鷓鴣天·畫餅充餐必也虛》:“畫餅充餐必也虛,刻舟求劍決然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二〇回:“似你這般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刻柱鼓瑟了2。”
同源成語
刻劍痕、刻舟痕、求劍刻舟、記劍痕
參考資料
[1] 李少林 · 文言文趣味故事99篇 · 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17.01:64
[2]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 文字上的中國 成語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18.01:127
[3] 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編 · 中學語文教學手冊 第二冊 · 武漢: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 · 1980:233
[4] 張超主編 · 成語故事 · 北京:同心出版社 · 2004年06月:165
[5] 於石,王光漢,徐志成 · 常用典故詞典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2013.08:239
伴隨著語文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