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3 章 春闈(第4/4 頁)
成秋問著,伸手從面前十份答卷中,取出好幾名閱卷官推薦的一份。
他面前的那名官員,正襟危坐應道:“此文章著實大膽敢寫,切入角度宏大,談我朝疆域,談諸軍奮勇,言及國有危難四方眾志。其辭恢弘滔滔乎如黃河之水奔湧而來,細處又不失情理,通閱全場,再無第二人膽敢如此著墨,當真是壯志凌雲寫春秋,意氣風發繪宏圖。”
主考官有些驚訝地抬了抬眼皮。
他略略點頭,又看向下一位:“童大夫也如此認為?”
被問的童大夫點頭表示贊同:“文詞更優、意義更深的不是沒有,但那種字裡行間透出的氣魄和文骨,實在讓人震撼,看過之後,再看旁的總感覺少了些滋味。”
“不僅如此,”又有一位閱卷官出聲,“不僅筆力浩蕩豪邁,可見其胸懷壯志。落眼細微處,用
() 典多且精,還每每有出人意料之巧思、可謂博古通今,此學子的見識、才學也是一等一的。”
經他這一說,閱卷官們頓時想起來了,為什麼唯獨這份答卷,印象最深刻——因為他們被迫慢下來了。
在成千上萬份答卷裡,針對同樣的題目作答,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新意?考生所思所想,又有幾人能超越閱卷官的知識範疇?
故而大多數答卷,飛快掃過去,便知道其水平了。
但在閱這份卷的時候,在看到許多又巧又精的用典後,腦子下意識被牽扯住:竟然還能如此作想?
思索中,速度就不知不覺慢下來了。
這就要從狄昭昭師徒倆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說起了,猶記得一本千字文,都能讓師徒倆興致勃勃的討論若殺神白起幹起了青天老爺的行當會如何?
又或許與狄先裕偶爾從上帝視角、以超前的思維看這個朝代的某些事有關,耳濡目染中,就慢慢染上了。
自幼好奇寶寶似的小昭昭估計也不會想到,自己求學時無心地十萬個為什麼,還會帶來這樣意想不到的收穫。
杜成秋聽一個個閱卷官都這樣說,甚至有種是不是被買通了的離奇感,要知道文人相輕才是常態。
他目光巡視了一圈,不由低頭看向手上這份答卷。
而考完的狄昭昭,可沒有任何煩惱。
他興沖沖地關心著閱兵大典準備的情況,然後就聽到爹爹的激情吼叫——把書卷成卷舉在嘴前,放聲激情的歌唱著鏗鏘的戰歌。
跑調版!但演唱者本人似乎並不這麼覺得,還唱得沉醉地時而後仰時而彎腰。
狄昭昭驚掉了下巴:“我終於知道我唱歌像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