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3/3 頁)
萍鄉、萬載等縣並皆失守。萬載縣知縣李峼棄城逃走,鄉民彭才三等或以馬送賊,或以米饋賊,冀得免其劫掠。
賊過之後,舉人彭壽頤倡首團練,糾集六區合為一團,刊刻條規,呈明縣令李峼批准照辦。乃彭才三愚而多詐,謂饋賊可以免禍,謂團練反以忤賊,抗不入團,亦不捐資,遂將團局攪散,反誣告彭壽頤一家豺狼,恐釀逆案等語。縣令李峼受彭才三之賄,亦袒庇彭才三而誣陷彭壽頤,朦混通稟。
該舉人彭壽頤恨己以剛正而遭誣,以辦團而而獲咎,雖發憤訐告李峼棄城逃走、彭才三饋賊阻團,控訴各衙門。袁州知府紹德,深以彭壽頤之團練為是,彭才三之饋賊為非,嚴批將李峼申飭。巡撫陳啟邁批詞含糊,不剖是非,興訟半年,案懸未結。
今年正月,臣至江西省城,彭壽頤前來告狀。臣以軍務重大,不暇兼理詞訟,置不批發;而觀其所刊團練章程,條理精密,切實可行,傳見其人,才識卓越,慷慨有殺賊之志。因與陳啟邁面商,言彭壽頤之才可用,其訟事無關緊要,擬既帶至軍營效用。兩次諮商,陳啟邁堅僻不悟。不特不為彭壽頤伸理冤屈,反以其辦團練為咎;不特以其辦團練為咎,又欲消弭縣令棄城逃走之案,而坐彭壽頤以誣告之罪,顛倒黑白,令人髮指。
自粵匪肆虐,所過殘破,府縣城池,動輒淪陷,守土官不能申明大義,與城存亡,按律治罪,原無可寬。各省督撫因失守地方太多,通融辦理,寬減處分,亦常邀諭旨允准。即以本年江西而論,饒州、廣信兩府失守,鄱陽、興安等縣失守,陳啟邁通融入奏,寬減府縣各守令之處分,均蒙諭旨允准。此係一時權宜之計,朝廷法外之任,並非謂守土者無以身殉城之責也。該縣令李峼棄城逃走,陳啟邁能奏參治罪,固屬正辦;即欲寬減其處分,亦未始不可通融入奏。乃存一見好屬員之心,多方徇庇,反欲坐彭壽頤誣告之罪,此則紀綱大懷,臣國藩所為反覆思之而不能平也。
鄉民怯於粵匪之兇殘,或不敢剃髮,或不敢團練,或饋送財物,求免擄掠,名曰納貢,此亦各省各鄉所常有。其甘心從賊者,重辦可也;其愚儒無知者,輕辦可也,不辦亦可也。彭才三以財物饋賊,既經告發,陳啟邁自應酌量懲治,何得反坐彭壽頤以誣告之罪,使奸民得志,烈士灰心。
頃於五月二十九日,陳啟邁飭令臬司惲光宸嚴訊,勒令舉人彭壽頤出具誣告悔結。該舉人不從,嚴加刑責,酷暑入獄,百端凌虐,並將褫革參半。在陳啟邁之心,不過為屬員李峼免失守之處分耳。至於釀成冤獄,刑虐紳士,大拂輿情,即陳啟邁之初意,亦不自知其至此。臬司惲光宸不問事之曲直,橫責辦團之縉紳,以伺奉上司之喜怒,亦屬諂媚無恥。
方今賊氛猶熾,全賴團練一法,以紳輔官,以民殺賊,庶可佐兵之不足。今義寧之團既以保舉不公而毀之,萬載之團又以訟獄顛倒而毀之,江西團練安得再有起色?至於殘破府縣,縱不能督辦團練,亦須有守令蒞任,以撫卹難民而清查土匪。乃臣駐紮南康兩月,陳啟邁並不派員來城署理南康府、縣之任,斯亦紀綱廢弛之一端也。
臣與陳啟邁同鄉、同年、同官翰林,向無嫌隙,在京師時見其供職勤慎,自共事數月,觀其顛倒錯謬,迥改平日之常度,以致軍務紛亂,物論沸騰,實非微臣意料之所及。
目下東南賊勢,江西、湖南最為吃重,封疆大吏,關係非輕。臣既確有所見,深恐貽誤全域性,不敢不鎖敘諸事,瀆陳於聖主之前,伏惟宸衷獨斷,權衡至當,非臣下所敢妄測。所有江西巡撫臣陳啟邁劣跡較多,恐誤大局緣由,恭折縷晰具奏,伏乞皇上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