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2/3 頁)
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了革命,馬克思和他的同志積極投入其中,但是革命最終被鎮壓,馬克思和家人被迫流亡倫敦。此後的很長時間裡,工人運動陷入低谷,馬克思開始總結失敗的教訓,埋首著述,倫敦博物館就是馬克思另外一所家。他廣泛收集有關各學科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等,終於寫出了不朽的鉅著《資本論》。在這部鉅著中馬克思闡明瞭自己經濟理論的主要基石‐‐剩餘價值理論,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據統計,為了寫《資本論》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多本。
19世紀60年代,工人運動出現新的高漲。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蘭等國的工人代表在倫敦舉行集會,決定成立國際工人組織並組成臨時中央委員會。馬克思作為德國工人代表被選入中央委員會,擔任德國通訊書記。10月份這個組織定名為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然而第一國際內部流派蕪雜,有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等,馬克思和恩格斯同這些流派進行了原則性的鬥爭,堅決反對他們的改良主義、投降主義、無政府主義、分裂主義以及其他破壞第一國際的陰謀活動。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
作為時代的呼聲,19世紀上半葉湧現了一批悲觀主義詩人‐‐英國的拜倫、法國的繆塞、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湧現了一批悲觀主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蕭邦,甚至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個極度悲觀的哲學家‐‐阿爾圖&iddot;叔本華。
叔本華1788年2月生於但澤(即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那時是德國領土)。父親是一個大商人,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借著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著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ldo;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rdo;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寫照,如果確定是這樣的話,那麼,叔本華在先天就已經播下了&ldo;怪癖&rdo;和&ldo;天才&rdo;的種子了。
叔本華8歲那年,隨父母遊歷,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滯留了一段時間,其父為了兒子能徹底學會法文,便把他託付給一位商業上的朋友,自己則攜妻返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處生活、學習了差不多兩年。據他自己稱,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歡樂時光。之後,他回到了漢堡的父母身邊,並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進入到一所商業學校讀書,以便將來能繼承父業。由於叔本華的父親是商界名流,母親又與文藝界人士素有往來,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來往。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環境,使得叔本華開始嫌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市俗味道,心裡從此便埋下了做學問的種子,就連學校裡的老師,也從這位小小年紀的人的身上發現出他的哲學天才來。但是,叔本華的父親堅信文人多窮的觀念,堅持不讓其獨子棄商從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親去世後,叔本華才脫離開囚役般的從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歸納、總結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可以由下面幾句話來描述:人生是意欲(或稱之為意志)的表現,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華,這樣一位一生不為吃、喝擔憂,不為奔走掛慮,不為仕途操心的哲學家,卻把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