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3 頁)
家的注意。現在在會議中,外交部長李賓特洛普(v ribbentrop) 又當著我們的面向希特勒辭行,說要立即飛往莫斯科與史達林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宣稱著說:利用這個手段,他也就奪去了西方國家手中的王牌,今後對於德國連封鎖也都不會再有效了。希特勒也暗示著說,為了便利於這個協定的簽訂,他也在波羅的海方面和有關波蘭東界的問題,對於俄國已經作了相當的讓步,但是他的這種說法卻並無任何理由,可以解釋為對于波蘭的完全瓜分。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甚至於在戰役已經開始之後,希特勒都還仍在考慮把波蘭留作緩衝國之用。
由於聽了希特勒的講話之故,倫德斯特和我本人( 也許還可以假定其他的將領也是一樣的) 所獲得的結論,都是認為戰爭並非絕對不可避免。有兩個因素特別使我們相信,還是像在慕尼黑會議時一樣,到了最後五分鐘時,又仍然能夠獲得和平的解決。
第一點,這個德俄之間的條約現在使波蘭的地位,從一開始起即將感到毫無希望。假使英國人實際上已經喪失封鎖的武器。那麼為了援助波蘭起見,則必須在西線採取流血攻擊的方式,於是在法國的壓迫之下,這就似乎足以使英國人奉勸華沙當局讓步了。同樣,今後也可以使波蘭認清英國的保證,實際上已經毫無價值。因為假使一旦戰爭發生時,俄國人就一定會攻擊它的後方,以求實現其收復舊有領土的願望。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華沙當局還能夠不屈服麼?
另外一個考慮即為我們剛剛所出席的會議。這是為了什麼目標呢?在此以前,就軍事方面來說,攻擊波蘭的意圖一直都是儘可能加以偽裝。對於在東部地區中的部隊出現,其解釋是說在建造東面防禦工事;為了掩飾向東普魯士的部隊調動,特地安排了一個巨大的坦能堡(tannenberg)紀念大會。德國也未正式動員。雖然這些措施,是可能不會逃避波蘭人的注意,而且顯然也有當作政治壓力的意圖,但在行動中還仍然儘量保密,並同時使用各種不同的欺敵手段。可是現在當危機正發展到了最高潮時,希特勒卻突然把所有的高階將領都召集到上薩爾茨堡來開會‐‐這是一個很難於保密的行動。照我們看來,這似乎正是一種故意恫嚇政策的最高極致。換言之,希特勒也許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把這次會議當作最後的壓力。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