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動遷(第1/2 頁)
春夏交替,上海街頭的梧桐樹迎來了最為翠綠的時節。
而對新康裡的居民們來說,一件已經傳了快十年的“大事”終於在枝頭上的蟬鳴響起前塵埃落定。
隨著動遷工作組的進駐,這座始建於1920年,承載著幾代人歡聲笑語、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的石庫門弄堂,終於要和新時代告別了。
雖有對老宅的不捨,但弄堂裡的絕大多數人還是和硃紅娟一樣,把高興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掛在嘴上。
“哎喲,儂磨唧唧蘇薩拉(你慢騰騰的幹嘛)?人家一大清早就跑去動遷組瞭解政策了好伐?你麼還在這裡吃泡飯,到時候好處都被搶光了看你怎麼辦?”
因為智慧手機等電子裝置的普及,原本遍佈大街小巷的書報亭逐漸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周學根和硃紅娟這些年靠著幾平米的亭子賺了不少錢,眼看生意不景氣,自己年紀也慢慢大了,所以便爽利地選擇了直接退休。
每天不用再早早起床,周學根終於可以舒舒服服地就著自己喜歡的鹹菜喝一碗熱騰騰的泡飯,但今天這雷打不動的早餐時光卻讓心急火燎的硃紅娟按捺不住了,碎著嘴子在那不停地絮絮叨叨。
“急什麼啦,動遷組九點鐘上班,現在才八點半,站在門外面擠來擠去又沒意思的咯,而且人家領導不是說過了嘛,所有拆遷政策都是陽光透明的,要麼拿錢,要麼拿房子,又不是靠搶的咯。”
周學根“不為所動”,一邊繼續“呼嚕呼嚕”下著泡飯,一邊“反駁”著硃紅娟的論調。
按照周清茹的說法,自己叔叔這些年最大的長進就是沒那麼怕老婆了,有時候佔著理了甚至還會頂幾句嘴。
當然所有的一切都只停留在言語層面上,如果硃紅娟像現在這樣站起身子叉著腰,瞪大了眼睛然後發出一句“嗯?”的質問,周學根還是隻能牽拉著腦袋認慫。
兩人穿好衣服動身,等來到動遷組臨時辦公地點的時候發現已經是人滿為患,大傢伙你一言我一語,字裡行間都是對於新生活的滿滿期待。
弄堂裡的煙火氣被外人稱道,但起居上的不便卻是實打實的。
無法兩人並行的狹窄過道、垂直難爬摔一跤就會青一塊紫一塊的樓梯、隔音形同虛設的薄牆……
天寒地凍也得每天跑到外面倒馬桶、永遠不能把吃的放外面因為隨時有老鼠光顧、天再熱也不能幾個房間一起開空調不然分分鐘就會燒掉保險絲……
這些都是上海石庫門弄堂數十年如一日的稀鬆平常,也在一紙動遷公告張貼出來後,成為了所有人無比期盼新家的情緒源泉。
“阿娟,那窩裡(你們家)是打算要房子還是要現鈔啦?我聽說拿鈔票划算,簽約費、人頭費、戶主費這些夯不啷噹(總共)加起來要多幾十萬勒,拿了鈔票自己再去買房子也可以的呀。”
燙著捲髮的女人是硃紅娟退休後的麻將搭子,平時在“古井聊天區”也是一員猛將,最喜歡八卦弄堂裡別人家的事情。
“阿拉窩裡鄉(我們家裡)這種大事情都是阿根做主的,他喜歡拿房子呀,而且茹茹這兩年工作也忙,不太回家住的,我們兩個弄一套郊區的登登(住住)也蠻好的。”
硃紅娟也不多說,這動遷雖然是大喜事,但只要牽涉到錢的分配,總會引發些紛爭,之前動遷組還沒進來的時候,就已經鬧出好幾次兄弟姐妹當著老父老母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更不要說現在白花花的銀子就擺在所有人面前了。
硃紅娟家裡沒那麼複雜,總共就三口人三個戶口,想要搞點“花頭”也搞不出來,所以自然不願意摻和到街坊鄰居的那些“深層次”討論裡去。
經過一整天忙碌的填報材料、戶口審查、政策宣導等等流程,硃紅娟和周學根總算是拿到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