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3 頁)
事實上原來的歷史上直到南宋中期,有機肥還是以燒桔杆獲得的糙木灰和直接淋兌了水的人畜排洩物來施肥,畝產三石左右,也就是一百五十公斤。而在出現雜交水稻前,農民靠化肥、農藥和精耕細作已經能將畝產量提升到四百公斤了。雜交水稻產量則是從一開始的五百公斤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單季畝產八百公斤以上,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糧食問題。
所以崔瑛在找不到水稻雄性不育株前,要做的就是透過肥料與農藥將糧食畝產量提升到一個相對高度。就算弄出了雜交水稻,肥水跟不上,糧食產量也不會盡如人意。
&ldo;你這田地預計能收多少?&rdo;呂蒙正連忙問道。
&ldo;水肥跟得上的話,四五石吧。&rdo;崔瑛不確實他弄的土農藥能不能搞定病蟲害,給了一個二百多公斤的保守數字。
&ldo;你怎麼不早說!&rdo;呂蒙正有點氣急敗壞,&ldo;本官回去就下令存肥,趕著下一季用上。&rdo;
&ldo;大令別急,&rdo;崔瑛笑道:&ldo;您要是聽小子空口白牙地一說就叫鄉親們挖坑埋糞,怕是要被人罵腦子有坑的,但我這兒莊稼長得好了,肥不就有人惦記了?這才是風行糙偃、潤物無聲呢。&rdo;
崔瑛不是很把那幾擔肥放在心上,事實上他本身就不是很計較的人,小時候跟媽媽在學校裡,大家在他面前都非常有風度,非常謙遜,他也就有樣學樣。大學幾年光念書學習各種技能以遺忘喪親之痛了,與別人也沒什麼衝突。等工作了,又是在以前的學校,學校的老師們寵他比自家兒子還厲害,基本上合理要求都能滿足,他根本就沒缺過什麼,也沒爭過什麼。
但其他人可不會認為那土沒什麼,張村長給崔瑛的話一提醒,立馬就要叫自己兒子召集全村的人,非要揪出那個偷土的人不可。
&ldo;張爺爺,不用了,不過是幾擔肥料。&rdo;崔瑛不想小題大作,流民剛剛安頓下來,急切地希望調理好土地,多收穫糧食,這心理崔瑛是理解的。他不希望揪出盜賊來,讓好不容易安頓下來的村子再起波瀾。
&ldo;確實不用,&rdo;呂蒙正看了一圈遠遠地看著這邊的村民,嘴角一勾:&ldo;石頭,肥是今天丟的吧?&rdo;
&ldo;是,早上還好好的,剛才就丟了一大塊。&rdo;
&ldo;今天有沒有外村的人來?&rdo;
&ldo;沒,昨天剛抓了一個江洋大盜,這幾天沒人敢過來的。&rdo;
&ldo;那就很容易了,過幾天到田地裡看看,誰家苗長得好就是了。&rdo;呂蒙正寬厚可不是濫好人,&ldo;阿瑛不要心軟,五畝地,一畝少三石糧,那就是十五石,夠流刑的了。&rdo;
&ldo;崔先生,你年輕心軟,不是老漢說你,這回不揪出這偷兒來,往後他還得禍害村子。&rdo;
&ldo;阿瑛,若有村民來討要肥料,你給是不給?&rdo;
&ldo;幾擔肥料有何不可?肯定給的。&rdo;崔瑛回答呂蒙正的問話。
&ldo;不問自取是偷,不向你要就偷是覺得你不會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樣的小人你若寬容他,他便只覺得你可欺了。&rdo;呂蒙正教導道。
皇帝柴榮曾經寫信交待呂蒙正好好教導崔瑛,別讓他恃才傲物,走錯了路。可呂蒙正發現崔瑛性格實在是太和善不爭了,皇帝賞的錢他用來改善撫孤院的生活,皇帝賞了地,他僱撫孤院的同伴和村長推薦的人,據說造紙的方子也都告訴給了陳柱子與陳石頭。
幸好這兩兄弟性子還算忠厚,沒讓他吃虧,但要是進了官場,誰都能把他給吃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