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2/3 頁)
亮此舞所動容,一臉嚴肅地觀看著。其餘眾將,年歲長者,半是驚嘆,半是面露哀傷之色。有些老兵甚至流下淚水,叩拜於地,有如膜拜神明。
其中以趙雲為甚。鬚髮皆白的他已泣不成聲,拿戰袍來抹眼淚了。
&ldo;趙將軍,趙將軍…&rdo;姜維看得有些急切,忙將自己巾帕遞過去:&ldo;這卻又是何故?&rdo;
趙雲哽咽道:&ldo;此乃先帝之劍法…不曾想丞相能將先帝之雙劍劍訣,以單劍舞出。神形兼備,意態決然。彷佛我主重生人間。&rdo;
&ldo;……!&rdo;
丞相…是在為先帝而舞…?
&ldo;丞相,豈是精通劍法之人?否則如何能將雙劍劍訣,化作單劍?&rdo;姜維忍不住又問。
趙雲想了想,道:&ldo;可以說是,也可說不是。丞相勞於政事軍務,多年來沒有時間練劍,自是荒疏。不能說精於劍道。可往日但凡先帝清晨練劍,丞相必在旁觀看。久而久之,爛熟於心。今此劍舞,全憑陳年記憶,加之一心思念先帝,自然為之。劍法雖不成招數。然其歸命之切,憶念之深,皆在一招一式中,流露無疑。&rdo;
原來如此…諸葛亮習的是單劍,並不會舞雙劍。於劍術上的造詣,更不足化雙劍為單劍。故而所舞劍法上諸多破綻。雌雄雙劍,攻守接應。故以單劍舞之,自是攻而破綻百出,守則又顯薄弱。
以攻而言,以往,劉備出征之時,諸葛亮為其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他們兩人,一攻一守,同袍諧作,死生契闊。他們將彼此當成了寶劍,互將砥礪,珍惜。是以一旦失伴,主外者不得出攻徵戰,主內者亦不得守國保境。一直為蕭何的諸葛亮,只能親自掛帥出征,挑起韓信的任務。
以守而言,劉備與諸葛亮對彼此毫無防備,全心倚賴。好比雙劍為守時,各自薄弱。但分別招架起來,則抱殘守缺,綿密而滴水不漏,將持劍者完好的保護在內。就如這君相二人對彼此的不設防,反而成就了季漢上下人心的固若金湯,城池的堅不可摧。
諸葛亮所舞…不是殘缺之劍法,而是他現在的情況與心境…他彷佛在對天訴說止戈失伴的孤獨,哀嘆章武雙劍的陰陽兩隔。更是在以自身虔誠地獻祭,懷念那個親手授予他寶劍,並與他相約攜手天下的君王…
姜維怔然地看著山巔上舞劍之人,清楚地看見諸葛丞相持劍一招一式,皆有章法,皆如祭禮。他虔誠將自身獻祭上天,並剋制不住地對月而泣。他不僅因思念他的帝王而泣,亦為戰爭中死傷將士,亂世中罹難的黎民百姓而泣。
一如當年攜民渡江的劉備。
唯願章武長存,天下止戈…姜維差點忘了,諸葛亮手上的章武,就是殘缺不全,孤零失伴的。他原來的佩劍樂竟早隨劉備葬於惠陵。如今手上所持,正是止戈。
然十七年相濡以沫,遂使武侯之舞,天人合一。遂使三軍見此舞,莫不如見先皇,動容感泣。
獻祭者,則鞠躬盡力,夙夜憂勞,許國忘身。
涕泣者,則承君遺志,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當年章武雙劍出世之時,劍光如雪,耀如明鏡。隱隱龍吟縈繞不絕。樂竟如玉沼春冰,止戈如瓊臺瑞雪,交相輝應。兩劍的形制都不同於一般單劍。單劍劍身兩面有脊,而章武皆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劍格各為一半,兩劍合攏時嚴絲無縫,有如一劍,可同歸於一鞘中。
&ldo;…樂竟為章,止戈為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