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農閒出發大雁島(第1/2 頁)
葫蘆谷鄂倫春民族生產隊。
莫日根、烏恰兒去、果欽三人商量到最後,還都是聽了李一帆的安排,明天出發去松花江下游,最大的溼地灘塗大雁島。
第二天早上出發時,每人趕著自己的馬車,帶上舊漁網、捕獸網,帶著製作樺皮船的工具,獵槍,獵狗,糧食、草料、狍子皮帳篷,目標,哈爾市東一百多里的大雁島。
大雁島是松花江中下游一個較大面積的河灘、沼澤、河道、島嶼的集合。面積約有三四十平方公里的面積。
後世是一個國家級的野生候鳥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現在就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大水泡子。
每年春季南飛大雁迴歸,就會在這裡棲息、產蛋、抱仔、養育,等待秋天再一次飛向南飛去。
大雁,是雁形目鴨科雁屬鳥類的統稱。大雁是大型遊禽,體型小於天鵝,該類群嘴甲大,嘴基部較高,長度和頭部幾乎相等,上嘴的邊緣有強大的齒突;上頜的邊緣有強大的齒突,上頜硬角質鞘強大,佔了上頜的全部;額部無肉瘤,呈流線型;鼻孔縱長;頸部較粗短,翅膀長而尖;尾圓,尾羽一般為16~18枚;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
大雁其性溫馴,易於飼養;採食量小,草食性強,生長速度快,料肉比為25:1,一般飼養兩個月左右體重可達十斤以上,成年體重者可達十五到二十斤。大雁集肉、蛋、絨、藥用於一身,其胸腿部肌肉發達,肉纖維雖比野鴨粗,但肉味鮮美,烹調後味香肉嫩。
中國古書《千金食治》、《本草綱目》等十多部藥典中,均對雁肉有詳細記載:性味甘平,歸經入肺、腎、肝,祛風寒,壯筋骨,益陽氣。人工飼養的大雁羽絨保暖性好,一般比較硬的羽毛可用來加工成扇子、工藝品等,而輕軟的羽毛可作枕、墊、服裝、被褥等填充材料。
除了白額雁外,常見的還有鴻雁、豆雁、斑頭雁和灰雁等,在民間通稱為“大雁”。
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類群之一,在遷徙時總是幾十只、數百隻,甚至上千只彙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
“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措施。
當飛在前面的“頭雁“的翅膀在空中劃過時,翅膀尖上就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後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從而節省了體力。
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
大雁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江河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補充能量和營養。
大雁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準時南來北往。
大雁適應性強,常棲息在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或沼澤地。生活習性確定大雁,是比較典型的出色的空中旅行家。
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北方松花江流域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中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過長途旅行,回到松花江流域產蛋繁殖。
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九十公里左右,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的時間。
大雁夫妻一經結合之後,就形成固定伴侶。
在長途旅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得十分嚴密,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