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五節觀門修法
觀門的修法與止門修法不同,它要在禪定心中,以能觀的觀智,觀於所觀的諸境,層層深入,最後達於智境冥一,悟證實相。先述次第三觀,次論覺意三昧,最後論十乘觀法。
一、次第三觀
次第三觀是方便觀法,如練習者在止法中無法入門,即用次第三觀來修。
1、從假入空觀:這一觀是入門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認真修習,反覆研磨。此法又分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觀,屬於初步的練習;二是體假入空觀,觀力較強者方可進修。
(1)析假入空觀:練習者在禪定心中,以明瞭的心慧分別起觀,先觀定心中的微細出入呼吸的相狀,只覺此時息相,猶如空中之風一般,無內無外,了無實相。次觀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體各種成份,猶如芭蕉之葉,也如夢幻泡影,無有實質。次觀微細的心念,無常變遷,剎那不住,沒有一個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觀身體、感受、心念、五蘊等一切諸法,令其消歸於空。久之,於觀心中,明見諸法皆無自性,沒有得禪之人,亦無禪境之法,既無人法,而此禪定依什麼而立?因此了達禪定的虛妄,其體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觀時,便有功能與觀智的開發,如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開明,透視身內的五臟六腑及經脈細胞與一切蟲類,因見到內外不淨的假相,及剎那變易的諸法,於是心生悲喜,證得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處智慧,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由此得相應的智慧,已深明無我的真理,但未入見道,未證本來。如果在修此法時,出現各種煩惱障礙,則應用對治觀來分別觀破:如(一)多貪的用不淨觀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觀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緣觀法;(四)業障重的用唸佛觀,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觀修習後,雖未證入真空,但已得相應空,內心應是清明的,空覺應時時現前,身心輕快,頭腦清醒,精神爽朗而飽滿,執著明顯減輕,在生活中有一種異常的寂靜安寧感。
(2)體假入空觀:這種觀法也是在禪定細心中,或在析空觀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觀法。析空觀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無性,而此法則以推理心境四性無體而悟入無生真空理性,故在觀智上要比前一步難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四句模式,來推理心境諸法本自無性的真理。不過不能在四句上產生分析性的執著,而應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執著。如在推理時冥然進入真空無生之境,則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為當證入真境時,法亦應舍故。推理的方法是這樣的:
①先以心法來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應從心生心,那麼,能生所生,就有二個心了;又不對境時,心也應常生,但沒有境的存在,也就沒有心的反映,因此,心並非自生。如果心是從他而生,從外境產生的心,與我又有何干呢?又如從境生心,那麼聖人在對境時,也應該生心了,但聖人並不會在對境時生心,所以心並不是從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麼,到底與心境各有生性才成為共生呢?還是心與境各無生性才有共生呢?如果心境各有生性,為什麼還要依賴對方的共和才能生起?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時才能生起,那麼應有二個心共同生起,一個心從自心生,一個心則從境而生,但實際上又不然,因為假如心境各無主體沒有獨立的能生之性,那麼在共和之際怎能有所生呢?比如一粒沙沒有油,眾多的沙共壓又豈能壓出油來?所以心並非從共生而來。如果說無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體尚自沒有,又怎能產生心呢?不應該從虛空突然無中生有的變幻出心識來,所以說也不是無因生。這樣用四性來推理檢責,尋找不到一個心的生處,則悟知心本無生,因無生故,一切妄念當下止息,真空妙性全體顯現,便證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