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1/6 頁)
關中之行,不僅震懾地方大族勢力,也使李瑄對關中民生有一些瞭解。
關中的錦衣衛是控制最牢固的地區,還有鳳翔都督府,承擔以往中央軍的職責。
李瑄讓京兆尹張巡做好準備,等嚴莊帶人到河南河北後,立刻宣佈除賤為良,要求豪強大族不要抵抗,接受審查。
解放農奴,才是攤丁入畝的基礎。
五月十日,朝會,太極殿。
李瑄準備與文武百官商討,削除宗室的賜田事宜。
大唐的宗室,一般都是出了五服,就各謀生路。
也有一些離宗室離皇帝三四輩就落魄。因為其父輩的爵位,被嫡長子繼承,次子則會敗落。
如果脫離「門蔭入仕」,還會為官的,多是自己爭氣。
如李瑄的四兄李季卿,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明經及第。宗室進士及第也不在少數。
大唐的親王雖不再食邑,但永業田有一萬畝。另外,郡王和嗣王有永業田五千畝。國公有永業田四千畝。
永業,則是世代耕種,身死不還的田地。
李隆基的兒子公主那麼多,他的孫子丶重孫都有不少,擁有長安城外無盡的永業田。
更別說他們私底下的土地兼併。
百姓成為佃戶,無數奴婢為他們耕種。
「諸卿,朕巡視關中,發覺關中雖為京畿之地,但缺少田地的百姓依舊眾多,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我等齊心協力欲使百姓豐衣足食,為佃農可非長久之計。」
在宮殿上,李瑄聽取宰相彙報日常事務後,問出這個問題。
這句話讓文武百官一個頭兩個大。
小小的京兆府,有戶籍人口一百九十五萬。
按理說向北拓荒和向西移民是好選擇。
但這些佃農不是沒有地種。
一旦移民或者拓荒,王公貴族的土地就會荒下來。
就像是站在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誰家沒有良田千畝?
難道他們的家人會去種地嗎?
顯然不可能!
「朕無解對之法,才來徵求眾卿的意見。在長安附近如此,是朕的恥辱;社稷之主,也屬實可笑。」
李瑄自嘆一聲,滿是憂慮。
關中平原有地,只有沒有百姓的耕地。
在歲月的流逝中,不少百姓因各種各樣的方法,失去土地。
這是一種階級矛盾。
既得利益群體,本能地去忽略這種目光。
朝堂上不少大臣都認為將自己的耕地,交給無地的佃戶,是為施捨。又不是讓他們成為農奴。
但「佃戶」這個詞已經說明了一切。
長此以往,百姓會對大唐有歸屬感嗎?
有人揭竿而起,無地少地的佃戶,一定是跟隨者。
「啟奏陛下,當前關中地區,遍地佃農,是因自開元后期以來朝廷對關中的管理稍有鬆弛,以至於增加眾多籍外之田。當立即收走籍外之田,重分無地百姓,緩和矛盾。」
正所謂君憂臣辱,見皇帝憂愁百姓生計,宰相盧奐向李瑄啟奏道。
他兩袖清風,無置家業,對這種事情雙手贊成。
他相信至尊的英明,不怕去得罪人。
「僅籍外之田,還是不夠啊……」
李瑄微微搖頭。
那天他與宰相商議過,宰相皆知他要除賤為良。
他所要的,可不只是籍外之田。
「啟奏陛下,臣族中有良田十頃,願意捨棄,分給百姓,只嘆杯水車薪。」
這時,事先與李瑄透過氣的劉晏起身拱手道。
「卿有此心,朕甚慰之。然諸卿為國操勞,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