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從湖北鄂州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壓力加工專家毛新平(第1/4 頁)
院士出生地
毛新平院士,1965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鄂州市。
鄂州,舊稱吳都、古武昌,湖北省轄地級市,它位於湖北省東部,西與武漢市接壤,東南與黃石市毗連,北臨長江,自西向東分別與武漢市、黃岡市隔江相望。
鄂州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古三苗之地,殷商時為鄂國。
西周末葉,曾為楚國都城,春秋時為楚國別都 。
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 。
元大德五年,廢散府,武昌縣屬武昌路。
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
1913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1914年改名鄂城縣。
1949年5月鄂城解放,1983年,撤銷鄂城市、鄂城縣,將黃岡縣黃州鎮併入,合併成立省轄鄂州市 。
出生地解碼
湖北省鄂州市,對毛新平的成長及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鄂州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感染了毛新平,使其從小就重視學習。
澤林高中的學生們艱苦求學的場景,也激勵著他努力探求新知,為他日後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知識基礎。
毛新平從小學到高中都在程潮鐵礦子弟學校就讀,穩定的學習環境有助於他系統地接受基礎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為其日後深入學習和科研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援。
鄂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如三國時期東吳孫權遷都鄂縣等歷史事件,以及吳王城、武昌樓等歷史古蹟。
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毛新平從小受到薰陶,培養了他對知識的熱愛和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激勵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貢獻力量。
鄂州是“古銅鏡之鄉”以及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許有助於開闊毛新平的視野和思維,使他在科研中能夠更好地融合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推動鋼鐵製造技術的發展。
毛新平的父親在武鋼程潮鐵礦從事技術工作,母親是程潮鐵礦子弟學校的教師。
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從小接觸到與鋼鐵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培養了他對鋼鐵行業的興趣。
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指導,有助於他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為日後從事鋼鐵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鄂州程潮鐵礦為毛新平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和了解鋼鐵生產的機會,使他對鋼鐵行業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深厚的感情,堅定了他投身鋼鐵事業的決心。
湖北及周邊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鋼鐵產業發達,相關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眾多。
這些為毛新平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科研合作平臺,有利於他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開展前沿性的鋼鐵技術研究。
院士求學之路
1982年9月,毛新平考入武漢鋼鐵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前身)冶金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本科,1986年7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6年9月,毛新平考入武漢鋼鐵學院冶金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碩士研究生,1989年6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2002年9月,毛新平在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2006年4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毛新平從本科到碩士階段都在武漢鋼鐵學院冶金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深造。
他長期專注於該專業領域,系統紮實地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為後續深入研究鋼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