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王師爺議論時弊(第2/3 頁)
減小社會矛盾。
在封建社會,農民是最大的人口群體,農業是國家基礎。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能得到農民支援,就能獲得問鼎天下的潛力。
楊烜受此啟發,心裡已然有了主意。他不動聲色,問道:
“三水縣地處水陸要衝,商旅往來頻繁。官府在城外設有稅卡,抽取商稅。三水縣衙也算是本地地頭蛇,難道不能截留一部分商稅嗎?”
王師爺哭笑一下,說道:“大帥有所不知。三水城外的稅卡屬於粵海關。五口通商前,全國只有廣州一口對外通商。粵海關一家獨大,稅收豐厚。
“然而,粵海關直屬內務府,所收稅款全部提交皇上,是皇上的私房錢。別說三水縣無權截留稅款,就是兩廣總督、廣州總督這樣的一品大員,也絲毫不敢打粵海關的主意。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這幾年,五口通商,粵海關稅收大減。海盜、會匪,不不不,是天地會的英雄。天地會英雄縱橫兩廣,粵海關的收入更受影響。”
楊烜暗自搖頭,如今國事糜爛,滿清弊政太深,已經無藥可救了。不破不立,或許,自己選擇造反是正確的。
那王師爺放開了膽量,繼續說道:“歷來整理財政,無外乎開源節流。就開源這一塊,官府巧立名目,增加‘火耗’、‘平餘’、‘鹽稅’、‘茶稅’、‘礦稅’、‘酒稅’等稅種,本來是一時應急的,現在都成定例。
“但這些稅種所得稅金有限,並不足以改善財政困境。譬如鹽稅,有鹽稅便有鹽梟隨之而起,販賣私鹽,與官府爭利。”
楊烜知道,晚清之所以又苟延殘喘了六十年,與財稅的增加不無關係。日後,晚清財稅除田賦之外,又增加了厘金、關稅兩大稅種。
厘金養活了地方,支撐湘軍、淮軍剿滅太平軍、捻軍。關稅養活了中央,使清廷辦起了洋務,建起了新軍。
劉旻虎聽得投入,問道:“開源呢?有什麼名頭?”
王師爺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想開源?這是不可能的。兩位大帥知道三水縣衙的最大開支是什麼嗎?您一定想不到,是養活各級胥吏。
“按理說,三水縣衙只有縣令、縣丞、典史三個官員有編制。加上綠營兵、巡檢司,也不過六十多人,所有人全年俸祿加起來還不到一千兩白銀。
“實際上,三水縣有各級胥吏多少人呢?說起來您可能不信,足有一千四百多人!這一千四百多人裡有師爺、巡捕、牢頭……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胥吏名目眾多,卻不能輕易裁撤。為什麼呢?本朝以例治國,凡事都要留下案宗。遇事不解,就要翻閱案宗,尋找可供參考的前例。
“有些官員沒有擔當,有些官員文官出身,不懂政事,屁大點兒事都不敢作主,非要把案卷翻個水落石出不可。這就意味著,胥吏必不可少。”
凡事要循前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強大的慣性。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晚清改革那麼難,為什麼辦理洋務會受到那麼大的阻力。
楊烜見這師爺見識不凡,便對他有了好感,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王師爺繼續說道:“縣衙的錢養活完胥吏後,已經所剩無幾。遇到民變、災荒,歷任知縣無錢辦事,束手無策。現在皇上年邁,各級官府只想粉飾太平。這局勢,就這樣一天天變亂了。”
楊烜笑笑,對王師爺說道:“王師爺,你對錢糧之事倒是門清,比那些顢頇無能的官員強多了。不知你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至臻堂?”
王師爺露出驚恐的神色,慌忙說道:“大帥,小的是紹興人,上有老下有小……”
劉旻虎輕蔑地笑了笑,說道:“怕什麼!你有什麼老小,我們派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