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居安思危(第2/2 頁)
瀟瀟趁熱打鐵,拉著容衍張羅起連鎖客棧,忙得不亦樂乎。
等皇帝知道這事的時候,他不是很仔細地歸攏了一下瀟瀟這些時日涉獵的範圍,然後驚奇地發現蕭家好像突然脫貧致富了!
他與有榮焉地上門蹭飯,被蕭苒一邊吐槽嫌棄一邊招待得胖了一圈。
眨眼又是一年,邊關的西瓜豐收,產量終於可以滿足關內正常供應,已經頗有口碑的長城貨運往來於關內關外,早把沿路踩透。
但凡不是剛下海的愣頭青,哪家強盜土匪也不敢上門找晦氣——那群煞星可不是好惹的,叫他們生起氣來,直接將匪窩端了也不是不可能。
無論是將關內的糧食送到邊城,還是將關外的西瓜葡萄哈密瓜送往關內,就沒有長城貨運完成不了的使命。
於是關外的百姓再沒有餓過肚子,關內的百姓也活得越發多姿多彩。
沈縣令帶著新稻種幾乎走遍了小半個大夏,在將近兩年的時光中,他不但將皇差辦得漂漂亮亮,還發掘出了一批真正能幹實事的基層官員,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新稻種遍地開花,即將灑滿大夏所有的土地。
皇帝龍顏大悅,順手就給沈縣令又安排了個差事——建造天下糧倉。
羅州堤壩在陳庸的督促下成為一道防治水患的強力天塹,包括水車在內的新農具普及也很大程度上成為百姓豐衣足食的可靠後盾。
一切看來都很安穩,但在不久前的殿試中,皇帝看到了一份讓他滿意至極的答卷。
這份答卷的標題叫——居安思危。
考生細緻分析了大夏各處民生利弊,和那些紙上談兵的表面文章不同,皇帝發現這考生的策論雖然不及其他人辭藻華麗,卻十分具體務實,有不少見解,當真很有可實行性。
看完答卷的皇帝甚至迫不及待就想推行幾條文章中提出的新法,建造糧倉便是其中之一。
殿試那日,皇帝十分好奇地詢問:“居安思危是誰寫的?”
人群中一名氣宇軒昂不卑不亢的少年應:“學生寧安生,是夕江縣考生。”
姓寧?
皇帝看著少年意氣風發的面容,心道不會這麼巧吧。
“寧安生是吧,朕問你,你在答卷上寫的這些地方風土從何得知?”
寧安生道:“回陛下,學生曾隨老師行走遊學,文中所寫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都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單這一點,就已經是許多考生望塵莫及。
皇帝又問他:“大考在即,你還外出遊歷,不怕耽誤看書的時間嗎?”
寧安生露出個溫暖的笑:“學生的妹……學生的家人曾說過一句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