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後的歲月及影響(第4/5 頁)
紈的原型,挖掘曹雪芹創作背後的生活依據。
1 李紈的身份困境與生活原型
從歷史原型來看,李紈的形象極可能源自曹雪芹家族中一位特殊的女性——馬氏。她是曹顒的妻子,因丈夫英年早逝,成為寡婦,後在曹家地位邊緣化。曹雪芹將這一現實,經過藝術加工後賦予了李紈,甚至還將原型的輩分降低了一輩,以符合《紅樓夢》的敘事需求。
真實生活中的馬氏:
馬氏本是曹顒的妻子,丈夫去世後,她從江寧織造府的正堂夫人位置被迫讓出,隱退到側室。當新任織造曹頫帶著妻子接手家業時,馬氏失去了核心權力,僅保留了體面的生活待遇。在康熙的寬容政策下,她仍享受著“夫人級別”的待遇,但這並不能掩蓋她在家族中的孤立狀態。
2 李紈與馬氏的待遇對比
小說中,李紈的經濟待遇令人費解。她的月銀達到了20兩,和賈母、王夫人相等,年例也是府中最高階別。這種設定在封建禮法下顯得不合常理,但如果聯絡馬氏的真實情況,一切就可以解釋通了。
馬氏的實際待遇:
馬氏作為已故曹顒的遺孀,雖失去核心權力,但身份依然特殊。她曾是織造夫人,因康熙對曹顒的高度評價,她在待遇上未被苛減。這種“待遇不變、權力旁落”的模式,也正是李紈在榮國府中處境的直接對映。
3 家庭地位的真實困境
馬氏的困境不僅在於失去丈夫,還在於曹家的複雜血緣關係。當曹頫被過繼到曹寅名下,成為江寧織造的繼承人後,馬氏與曹頫的關係便不再緊密。根據清代倫理,馬氏的領養子若無血緣關係,家庭間的疏離便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現實。
小說中的反映:
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的元宵節家宴中,賈蘭沒有出現。賈政問起後,李紈輕描淡寫地笑著解釋“他沒被叫就沒來”。如此輕鬆的態度,與封建禮法對女性的嚴格要求格格不入,但如果聯想到馬氏的原型,這種表現卻十分貼切。曹頫與馬氏的繼子關係,解釋了這種“另家門,各家戶”的冷淡態度。
4 曹雪芹的藝術加工與原型的昇華
曹雪芹並未簡單照搬馬氏的經歷,而是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將其輩分降低,塑造成了一個脫離權力核心、內心淡漠的寡婦形象。這種改編既豐富了李紈的戲劇張力,也傳遞了作者對封建家族內女性命運的深切同情。
例如,李紈在《紅樓夢》中始終表現出“槁木死灰”般的性格,對家族事務不聞不問,這與真實的馬氏為了自保、避開家族紛爭的狀態十分相似。而曹雪芹將這種態度進一步放大,使得李紈成為榮國府中一個特殊的存在。
5 生活與小說的交錯隱喻
李紈原型的悲劇命運,是曹家興衰史的縮影。馬氏在丈夫死後不僅要面對身份的轉變,還要接受現實中逐漸被邊緣化的命運。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深刻反映了封建家族制度對女性的壓迫。
而在《紅樓夢》中,李紈成為這種命運的藝術化表達。她的存在看似無足輕重,但她的兒子賈蘭卻承載了家族未來的希望。這種母以子貴的設定,讓李紈的經濟待遇與地位得以維繫,但卻也將她推向了孤獨的邊緣。
6 李紈的現實影射與社會啟示
李紈的原型馬氏所經歷的現實,是封建社會中無數女性共同的命運縮影。丈夫去世後,她們的地位與身份常被家族利益取代,即使享有特殊待遇,也難掩內心的孤獨與淒涼。
曹雪芹透過李紈這個角色,不僅表現了一個寡婦的堅韌與無奈,也揭示了封建家族結構對女性的深重壓迫。她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那個時代女性在家族榮辱之間所承受的巨大代價。
7一個人物,兩段命運
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