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2/2 頁)
中最黑的烙印‐‐那就是1918年11月11日在法國福煦元帥停在貢比涅森林的專列上簽訂的停戰條約。現在法國人在同一地點和同一車廂中簽訂了他們自己的投降條約。
1940年6月22日要算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的頂點。自1918年以來,法國的軍事力量對於德國始終是懸在頭上的一個巨大威脅,現在卻已經完全被打倒,不再是第三帝國的對手了。英國雖尚未遭到最後的失敗,但卻已經被逐出了歐洲大陸。俄國現在已經變成了德國的鄰國,儘管有了莫斯科公約,仍然足以在東方構成一個潛在的威脅,但是由於德國在波蘭和法國已經一再獲得勝利,所以在最近的將來,它很不可能敢於向德國發動侵略。假使克里姆林宮的確曾經想乘德國有事於西方的時候,乘機作更進一步的擴張,那麼顯然它已經喪失了機會,它不應該讓德軍對盟軍贏得如此迅速而決定的勝利。
德軍雖在波蘭和法國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這卻並非說其領袖自從第一次貢比涅之後,就一直都在準備進行一次復仇的戰爭。與所有敵意的宣傳家所說的情形都恰好相反,在1918年到1939年之間,德國總參謀部的政策,事實上絕不是想打一次報復性或侵略性的戰爭,而只是為了確保德國的安全。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軍事領袖們最後卻終於容許希特勒操縱了他們,這也就是說他們承認了政策的優越地位。儘管他們並不同意這種政策,但除了發動一個政變,就無法推翻它。
希特勒雖然曾經竭盡全力重整軍備,但這卻並非成功的唯一原因。誠然,凡爾賽和約使德國處於無防禦的狀態,所以重新武裝是戰爭勝利的一個先決條件。但是毫無疑問,德國的軍事準備並不充分,陸上不如俄國,空中也不如西方國家。甚至單就部隊、坦克、和火炮的數量而言,西方國家也至少能與德國相等,在某些方面還可能較為優越。西線戰役的決定因素不是軍備,而是德軍方面的部隊素質較佳,和領導較好。雖然不曾忘記戰爭中的那些不變的法則,但是自從1918年以來,德國國防軍卻只學會了一兩件新東西而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