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七十年代,人脈比錢更重要(第1/2 頁)
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方林不會的?
能將殘次的電子元件組裝成電風扇,收集報廢的摩托車車殼和各種零件,加工成一輛輛嶄新的三輪侉子。
現在。
方林又說懂得食品加工。
這位方哥,難道是神仙下凡?
懂得也太多了!
姜衛國同樣一腦袋問號。
馬上翻看記事本的下一刻。
不看不要知道,一看嚇一跳。
前面兩頁是對內銷售,組建食品廠。
第三頁寫著如何出口賺外國人的錢。
口味著手,做出差異化。
針對外國人吃麵習慣,截短麵條長度。
按照銷售地區不同,將塑膠袋變成桶裝。
配上木頭叉子或者一次性筷子。
除了文字,方林還配上了示意圖。
方形結構的泡麵,配上一個四四方方的泡沫塑膠盒子。
外面粘著木頭餐具。
之後。
使用薄膜將餐盒密封起來,確保能夠長期儲存。
西方人習慣用叉子吃麵,夏國周邊幾個國家的餐具則為筷子。
市場不同。
配備的餐具也不同。
至於火腿腸。
方林同樣給出了圖文並茂的方案。
起名泡麵伴侶。
只要有足夠材料和裝置。
方林就有信心將一部分食品機械,改裝成符合標準的泡麵和火腿腸生產線。
“哥們,你來真的?國內的機械,真能變成兩套食品生產線嗎?”
姜衛國喃喃自語。
方林自信地說道:“衛國,隔行如隔山,軍事技能你這行家,機械工業,我方林不但說是大拿,多少比你們懂得多一些。”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國家早就有了香腸灌裝生產線,只不過生產的香腸不是火腿腸,而是東北的紅腸。”
“另外,泡麵生產線就更不成問題了,燕京幾家食品廠,多年前就開始嘗試仿造泡麵,裝置什麼都是現成的,由於缺乏核心技術,這才沒能造出可以對外銷售的泡麵。”
“方哥說得沒錯,這點我可以作證。”
吳紅兵接話道:“燕京部分食品廠,確實有國產的泡麵裝置。”
隨即,姜衛國臉上出現了各種複雜情緒。
拿起桌上的半瓶啤酒一飲而盡。
“方哥,既然你什麼知道,為什麼不將方案交給你們廠呢?”
姜衛國問道。
方林笑道:“衛國,小吳,你們覺得廠裡會採納我的建議嗎?”
“這……”
姜衛國愣住了。
工人向廠裡提建議,提出各類技術方案,生產建議,屬於司空見慣的事情。
也是國家一直鼓勵的行為。
但是建議和建議是不一樣的。
方林拿出的一整套方案,可以說是石破天驚。
方林補充道:“衛國,你沒有進入廠,不瞭解這裡面門道,哪怕是過年要不要多分一斤蘋果,廠領導都要討論半個月。”
“這個大的事情,沒有一年半載能出結果嗎?”
“一個環節過不去,一切都是白費。”
“搞不到,我還會被人扣上不安心本職工作的帽子。”
在這個計劃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年代,你為工廠創匯幾百上千萬美元,最多是得到一面錦旗,幾句嘉獎。
放在其他人眼。
別說幾百萬美元,就算上億美元,又能怎樣。
反正也和自己沒有關係。
重要性甚至不如這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