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統一南方(第1/2 頁)
那麼廣州城的胡商為什麼要收留唐朝餘孽呢?
原因非常簡單,他們想扶持唐朝餘孽分裂嶺南地區,與黃巢政權進行對立。
至於為什麼嘛,也非常簡單——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逐漸被齊商控制了!
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居住在嶺南地區的先民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從事海上漁業生產,並形成了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
秦代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發展迅速,番禺地區擁有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造船業,主要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南越國已能製造 25-30 噸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
西漢時期,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藉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東漢時期,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並且採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這標誌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海上絲綢之路存在兩條航線: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
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
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
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唐末,隨著唐朝的衰弱,南海航線逐漸被來自西方的胡商控制,他們在海上東西方貿易之中賺了個盆滿缽滿。
但是隨著淄州的崛起,特別是登州造船業的發展,齊商逐漸把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都控制了,齊商的足跡遍佈亞非拉廣大地區,最遠甚至到達了地中海地區。
這大大壓縮了胡商的生存空間,使得“中間商賺差價”這個生意越來越做不下去了。
所以他們就想扶持唐朝餘孽在嶺南地區重建大唐,來與黃巢政權分庭抗禮,重新控制南海航線。
這就是他們收留唐朝餘孽的原因。
事實上早在含元殿政變發生之前,李唐皇室就已經與廣州胡商建立了聯絡。
原本李唐皇室就是把廣州作為退路的,這與廣州胡商的謀劃一拍即合。
於是就在黃巢進長安之後,鄆王李漼(歷史上的唐懿宗)就以省親為由去了福建(唐文宗的皇后蕭氏是福建人)。
在含元殿政變之後他就逃到了廣州,受到了的廣州節度使李從易的庇護。
李從易是唐宗室後裔,李憲的曾孫。
穆宗長慶年間,任宗正寺丞。
文宗大和七年,自左金吾衛將軍為桂管觀察使。
大和九年,遷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他受到廣州胡商的支援,決定在廣州復辟唐朝,擁立鄆王李漼為帝,對抗黃巢。
而世家大族的殘餘勢力也陸續向嶺南地區集結,準備割據嶺南,再造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