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新學的震撼(第2/3 頁)
不似江南勝似江南,小橋流水、花園式小區,各種當今最好的設施在其中,每家每戶三進大院落,水泥鋼筋框架結構房梁,紅磚黑瓦,大玻璃窗戶,水泥路面,瓷磚貼面廁所衛具,架空式鋼管水管供水,屋內金磚鋪地(這裡的金磚是一種古代地磚,用上好的黃泥燒製成三尺見方的厚地磚,表面打磨後能照出倒影),整個小區專門有一隊總旗兵守護,不用擔心小偷小摸更不用擔心有強盜山賊前來打劫。
周辰宇跟景花小姐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已經成家立業,目前都能獨擋一面。還有楊六郎和婉琰家,也是兒女成群。王秋生的兩個兒子,也在鐵路上找到了活計,都在榆林站做排程員、安檢員。萬慶懷早就成家,娶的是平安鎮上包子鋪姜昌的女兒,二十年來也是兒女成群。可以說當初先來到平安鎮的許多人家,都成了平安鎮“老人”,兒女們也成為了平安鎮的主力,這是新一代人,從小接受新學長大成人。
這一批新一代在新學識長大的人,當前早就成為榆林及整個延綏地區的中堅,左右著一場社會變革,引領著地區的發展方向和繁榮,首先是在見識和視野上的拓寬,民族意識及國家意識的覺醒。
好比在農村,村民之間的大部矛盾都是雞毛蒜皮引起,誰家的樹遮了隔壁鄰家的院子。原本的路慢慢蠶食變成了莊稼地。故意在別人家大門口起高牆。把羊圈養在鄰家廚房邊上。鄰居家的排水管要經過自家的地就是不行等等。好比足不出村的農婦整日想的就是這些事,為了能在自己的房前屋後多種上幾棵黃豆苗,多養上幾隻雞鴨拼命向外擴張著。
如果一個人有了文化就有了格局,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自然是看不上這些小九九了,這就是區別。
比如著名的“三尺巷”的故事,就說明了許多的問題,衍生了許多的版本,有唐朝的、有宋朝的、明朝的、大清朝的不下十幾個版本。三尺巷又名六尺巷,出名的主要是那首詩,發生的地點有揚州的、泰州的、河南安陽的、正陽城南大街的、安徽桐城的、山東聊城的,反正已經無從考證,到底是出自哪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很有哲理性,裡面講的就是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就是君子厚德,方可載物!謙讓是美德,人低為王啊!還很合乎儒家的中庸其至矣乎。
這已經是平安府發往浙江鄞縣楊家第五十八批貨了,從開始的肥皂到目前的各種新奇日用品,平安府跟楊家合作了九年,成化二十三年時,楊守隨調任南寧府知府後,就讓族中推薦人手,跟章子俊做起了生意。記得那年章子俊曾跟楊守隨的大哥楊守陳是同僚,一起在翰林時共過事,楊守隨及楊守陳是兄弟,當年可謂是一門雙進士,只因得罪了大國師李孜省,被派往南寧任知府,這些年來楊家已經成為當地大戶,勢力日增,也在當地私塾推廣新學教學。
還有那個張黻,張家是陝西望族,說起張黻就繞不開林俊,成化年時,員外郎林俊上書請把妖僧繼曉斬首,並把權宦梁芳問罪,朱見深正沉湎在房中術中,聽後大為惱火,把林俊打入詔獄中拷訊。後府經歷張黻搭救林俊,也被關了進去,可謂是難兄難弟,林俊才被貶為姚州判官了事,張黻貶為師宗知州。當時朝廷中言路久已隔絕,他們兩個這下可說是名震京城,人們為他們編了一句話,說是“御史在刑曹,黃門出後府”。不久因為正月初一發生星變,朱見深怕了才省悟過來,就恢復了林俊的官職,改派林俊到南京去了。從此林俊就跟什麼佛啊道啊槓上了,林俊又拆毀了三百六十處濫建的祠堂廟宇,木料都撤下來修築學宮。林俊的做法,朝中不滿佛道的文人官員都很佩服林俊,成為了在成化年間抗衡憎道官的中流砥柱,一面反抗朝中憎道官的旗幟。所以在眾多文官的保護舉薦下,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員外郎慢慢爬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