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時期的書法藝術(第3/9 頁)
,結構也相對不固定,象形意味較為濃厚,很多字直接描摹事物的形態,如“日”“月”“山”“水”等。
- 鼎盛時期(商代中後期) :
- 武丁時期(雄偉期):自盤庚遷殷至武丁,約一百年,這一時期受武丁盛世影響,甲骨文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例如一些大型的卜辭記錄,內容豐富,字型形態多樣,展現出高度的藝術魅力。
- 祖庚至祖甲時期(謹飭期):約四十年,祖庚、祖甲兩人皆為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字型的結構更加規整,筆畫的粗細變化相對較小。
- 廩辛至康丁時期(頹靡期):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錯字數也較多見。整體上字型的規範性有所下降,佈局較為隨意。
- 武乙至文武丁時期(勁峭期):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字型形態變得更加瘦硬、挺拔,筆畫的轉折處更加銳利。
- 帝乙至帝辛時期(嚴整期):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但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字型結構嚴謹,佈局整齊,注重對稱和均衡。
- 繼續發展(西周及以後) :西周時期,雖然甲骨文仍在使用,但隨著青銅器的大量使用,金文逐漸成為主流的文字載體。金文在字型風格、書寫方式等方面與甲骨文有所不同,且應用範圍更廣。此後,甲骨文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它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之一,對後世漢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在漢字的結構、造字方法等方面都為後世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甲骨文在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漢字的源頭與基礎:
- 自成體系且古老:甲骨文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距今約3600多年。它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和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等“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體現,為後世漢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影響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的演變,漢字的基本形態和結構得以傳承和發展,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一直保留下來,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
- 歷史研究的關鍵資料:
- 反映商代社會全貌:甲骨文記載了商周時期,特別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內容豐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田獵、疾病、禍福、生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我們瞭解當時的國家形態、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禮制風俗、軍事、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提供科學技術資訊:甲骨文中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展現了當時天文曆法、農業、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例如,有世界上最早關於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記錄;農業方面已種植多種農作物,掌握了整套栽培和管理技術,還有關於植物水分生理學知識的記載;醫學上已對多種疾病進行初步分科,針灸術也有明確證據等。
- 印證和補充古代典籍: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可信,證實了司馬遷撰寫的商代歷史的真實性,從而又極大地提高了《史記》中有關夏朝歷史記載的可信度。學者們正以《史記·夏本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