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明清時期的中國音樂(第1/5 頁)
明清時期是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以下特點、形式及手法:
- 特點:
- 戲曲音樂成為中心:宮廷歌舞漸趨衰落,戲曲蓬勃發展,成為音樂的核心形式,融合唱、念、做、打於一體,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與表現力。比如崑曲,唱腔優美細膩,表演典雅精緻,對後世戲曲發展影響深遠。
- 民間音樂繁榮:民歌、小曲廣泛流傳,反映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情感。民間器樂演奏也十分興盛,琵琶、古琴等樂器的獨奏音樂發展突出,鼓吹樂、絲竹樂等器樂合奏形式遍佈各地,在宮廷儀仗和民間的節令、婚喪等各種民俗活動中廣泛使用。
- 地方特色鮮明: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差異明顯,形成了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和民間音樂,如京劇、秦腔、越劇、黃梅戲等戲曲,以及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形式。
- 音樂理論豐富:出現了許多重要的音樂理論著作,如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徐大春的《樂府傳聲》、焦循的《劇說》等,在戲曲演唱、演奏技巧、音樂美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 中外音樂交流增多:與國外的音樂交流逐漸增加,一些外來的音樂元素和樂器被引入中國,如西洋樂器的傳入,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 形式:
- 戲曲:
- 崑曲:明代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改革,形成了崑曲。崑曲的音樂在南曲基礎上吸收北曲以及唐宋大麴、金元諸宮調等,常用曲牌數百首,音樂從調式上可分南曲和北曲,對咬字要求嚴格,每個字都要唱出腹尾,字調起伏要符合四聲要求。其代表作有明代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清代洪昇的《長生殿》等。
- 京劇: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逐漸形成京劇。京劇音樂的唱腔主要由西皮和二黃組成,簡稱皮黃腔。京劇唱腔的代表人物有梅蘭芳、程硯秋等。京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京胡、月琴、三絃、鼓板、大小鑼、笛子、嗩吶、胡琴等。
- 秦腔:因產生於古秦地陝西、甘肅而得名,俗稱“亂彈”或“幫子腔”,出現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逐漸盛行。秦腔屬於板腔體結構,音樂按表演形式可分為抒情性、敘述性和戲劇性三類,聲腔一般分為“歡音腔”與“苦音腔”,伴奏樂器一般為梆胡、月琴、板鼓、梆子、牙子、笛、笙、嗩吶等。
- 說唱音樂:
- 鼓詞:從宋代的鼓子詞和元代的詞話發展而來,流行於北方各地,表演時說唱者自己擊鼓或擊板邊說邊唱。現在流行的“大鼓”均屬於鼓詞類,如河北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山東的梨花大鼓等。
- 彈詞:明清兩代流行於南方各地,如蘇州彈詞、揚州弦詞、紹興平胡調、長沙彈詞等。演唱者多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以琵琶、三絃為主。
- 牌子曲:由若干首曲牌(即小調)按一定形式聯接而構成。伴奏樂器一般北方以三絃為主,南方多用琵琶、二胡、揚琴。
- 民間歌曲:包括各地的民歌、小調等,內容豐富多樣,反映了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習俗。如明代的《掛枝兒》《打棗竿》《銀紐絲》等,清代的《種大煙》《礦工苦》《長工調》等。
- 器樂演奏:
- 獨奏:琵琶、古琴等樂器的獨奏音樂得到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獨奏曲目和演奏家。例如,琵琶在明清時期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為代表的文曲。
- 合奏:有吹打樂和絲竹樂等形式。吹打樂風格較為熱烈,常用於喜慶場合;絲竹樂則較為優雅細膩,適合在室內演奏。按照地域劃分,有北京智化寺管樂、山西八大套、西安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