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國時期的中國服飾(第1/3 頁)
民國時期的中國服飾具有形式多樣、中西合璧的特點,以下是具體解析:
1. 男子服飾:
- 長袍馬褂:
- 形式:馬褂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釦五粒;長衫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襬左右兩側開衩。通常馬褂和長衫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等深色系為主,但便服的顏色沒有太大限制。
- 特點:這是民國初期男子的常見裝束,具有濃厚的傳統色彩,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它穿著舒適、方便,適合日常活動和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在中年人和公務人員中較為流行,展現出一種穩重、端莊的氣質。
- 中山裝:
- 形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釦,也可開假叉釘裝飾釦,或不開叉不用扣。有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釦,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
- 特點:中山裝是在西裝基礎上揉合了中國的傳統意識而形成的服裝,因孫中山先生的提倡而逐漸流行起來。它既保留了西裝的一些特點,如立體的裁剪、挺拔的版型,又融入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如立領、門襟的紐扣設計等,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穿著穩重大方,成為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之一。
- 西裝:
- 形式:一般為西式的裁剪,包括上衣、褲子和配套的襯衫、領帶、皮鞋等。上衣多為單排扣或雙排扣,褲子為直筒型。顏色以深色為主,如黑色、灰色、深藍色等。
- 特點:19世紀40年代前後傳入中國,在留學的中國人以及一些與西方接觸較多的人群中首先流行起來。穿西裝在當時是一種文化地位的象徵,代表著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體現出時尚、洋氣的特點,也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的開放和對外交流的增加。
2. 女子服飾:
- 襖裙:
- 形式:上衣有衫、襖、背心等,款式多樣,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領、袖、襟、擺等處多鑲滾花邊,或加刺繡紋飾;衣襬有方有圓。下身搭配黑色長裙,裙子長及腳踝。
- 特點:民國初年受留日學生的影響較大,這種服飾被視為區別於清代服飾的“文明新裝”。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服飾的一些元素,如上衣的各種襟型和刺繡裝飾等,又在款式上進行了簡化和改良,體現出一定的時代新意,展現出女性的端莊、文雅和樸素之美。
- 旗袍:
- 形式:最初為滿族女子的長袍,經過不斷改良,逐漸成為能夠展現女性曲線美的時尚單品。其領、袖和衣長等方面不斷變化,如領子從高領到低領,直至最後去掉領子;袖子有長袖、短袖、喇叭袖等;衣長可長可短;開衩的高度也有所不同,一般開衩到膝蓋或膝蓋以上。
- 特點: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子國服,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它能夠很好地展現女性的身材曲線,體現出女性的優雅、性感和自信。在民國時期,上海的服裝界對旗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各種時尚元素不斷融入,使其成為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裝。
3. 學生裝:
- 形式:女生校服有兩種,一種是藍色長袍,齊領(立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另一種是襖和裙,襖為淺藍色,長度剛剛過腰,袖長剛過肘,敞口呈喇叭狀,裙為黑色,長及腳踝。男生校服則是立領上衣、筆挺西褲,全身上下都是黑色。
- 特點:學生裝體現了民國時期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具有簡潔、樸素、大方的特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