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音樂發展歷程和特點簡介(第2/3 頁)
積極借鑑西方音樂的先進技術和理論,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現代化程序。
- 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等各種音樂風格紛紛湧現,音樂市場日益繁榮。同時,音樂教育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專業音樂院校不斷培養出大量的音樂人才,音樂創作和表演水平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中國音樂家和音樂作品也逐漸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
中國音樂從古至今在不同時期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
1. 古代音樂特點:
- 原始時期:
- 與勞動緊密相連:音樂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勞動過程中,勞動中的生產口號、勞動工具撞擊所產生的節奏,經過人工創作逐漸演變成最初的音樂樣式。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具有很強的勞動屬性,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表現形式簡單質樸:音樂多配合舞蹈進行表演,題材上多以模仿動物為主,用於祭祀或者祈求豐收等活動。此時的音樂還未形成獨立的藝術樣式,更多是具有實際象徵意義的類似於巫術的活動。
- 創作具有隨機性:由於處於音樂的初始階段,尚未形成固定的曲目,表達上較為隨意,具有隨機性。
- 奴隸制社會時期:
- 功能多極化:音樂的功能不再單一,夏代的音樂很大一部分是統治階級用來頌揚功德、祭祀祖先;商代出現帶有占卜意義的樂曲;周代進一步發展了音樂的功能。這表明音樂在奴隸制社會開始服務於不同的社會需求和統治目的。
- 器樂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物質生活相對充盈,人們有更多精力去創作音樂,樂器的種類增多,製作器樂的材料更加豐富,製作工藝也更加精良。並且音樂仍然與舞蹈緊密結合進行演出。
- 封建制社會時期:
- 風格融合與交流: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中最長的階段,歷經不斷的戰火紛爭、民族統一、文化交融等過程。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音樂相互交流、融合,使得音樂風格更加多樣化。例如各民族地區有著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同地區的戲曲、說唱等音樂形式不斷發展演變。
- 琴樂與琵琶樂的發展:從周代起,我國的樂器就有了“八音”之分,器樂獨奏與合奏的形式也相繼出現。在眾多樂器中,琴和琵琶的發展較為突出,在不同朝代都有許多經典的琴曲和琵琶曲流傳下來,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
2. 近現代音樂特點:
- 傳統音樂的新發展:大量農村的民間藝人進入城市,說唱曲種、戲曲劇種在城市中不斷紮根並演變,形成了許多新的劇種和曲種。同時,一些傳統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曲目,並且出現了致力於儲存、整理和發展民族器樂的社團及相關著作,對民族器樂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西洋音樂的傳入與影響: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和新式學堂的建立,從20世紀初產生了“學堂樂歌”,西洋音樂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表現手法在民眾中廣泛傳播,為後來新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 群眾歌詠的興起:在普通教育的發展和城市革命鬥爭的影響下,群眾歌詠活動在人民音樂生活中的影響逐漸增強,各類聲樂體裁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後,群眾性的進步音樂在整個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發展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 音樂創作的多元化:中國的作曲家將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創作出了各種新體裁、新風格、新品種的現代音樂作品。在創作手法上,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音樂的表現手段,從寫作的藝術觀念到創作技法,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3. 當代音樂特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