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絲綢流通詳解(第2/10 頁)
往來於中印之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海上貿易路線的拓展,絲綢在宗教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作用。
隋唐時期(繁榮階段)
- 唐朝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海上交通更加發達。造船技術進一步提高,能夠建造出大型的遠洋船舶,航海技術也更為先進,例如已經掌握了季風規律,利用季風來助力航行。
- 唐朝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非常繁榮,貿易港口眾多,廣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設有市舶司進行管理。從中國出發的商船,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頻繁往來於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絲綢的出口量大幅增加,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宋元時期(鼎盛階段)
- 宋朝時期,北方陸路交通受阻,經濟重心南移,政府更加重視海上貿易。造船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船的規模更大、效能更好,還發明瞭指南針並應用於航海,這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 元朝時期,繼承和發展了宋朝的海上貿易成果,海上絲綢之路繼續繁榮。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眾多外國商人云集於此。絲綢依然是主要的出口商品,透過海上貿易,中國的絲綢廣泛傳播到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對世界文化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轉變階段)
- 明朝初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次壯舉。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訪問了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海岸的眾多國家,傳播了中國文化,加強了中外交流,絲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不過,明朝中後期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海上貿易受到一定限制。清朝時期,雖然也有一段時期開放海禁,但整體對外貿易政策相對保守。儘管如此,民間海上貿易仍在從古至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以下特點:
歷史悠久
起源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如漢武帝時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海上交通貿易往來正式開始,歷經多個朝代的發展與變遷,至今仍在延續與拓展,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航線不斷拓展延伸
秦漢時初步形成南海至印度洋航線等;唐宋時,南海航線成為中外交流主要通道且不斷延伸,如唐朝時已可抵達波斯灣等地區;宋元時期延伸到阿拉伯半島西端的亞丁及東非沿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更是連線了亞非歐澳等洲,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海上交通網路 。
貿易商品豐富多樣
早期以絲綢為主,隋唐時期絲綢是主要出口貨物之一;宋元時瓷器漸成主要出口商品,還包括茶葉、香料等;明清時茶葉大量出口;同時,中國也從外國進口香料、珠寶、象牙、毛織品等商品.
文化交流頻繁
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中國的儒家思想、科技發明等傳入沿線國家,外國的宗教、藝術等也傳入中國,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學習、融合與發展,如佛教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不斷發展演變.
起點和重要港口眾多
起點主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如廣州、泉州、寧波等,這些港口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經濟基礎,成為當時重要的貿易樞紐,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程序.
航海技術不斷進步
從早期的藉助季風、沿岸航行,到後來指南針等先進航海技術的應用,造船技術也不斷發展,從簡單的木船到能夠製造出適應遠洋航行的大型船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保障了航行的安全與遠度.
受政策影響大
當政府實行開放政策、鼓勵海外貿易時,如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就繁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