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結的起源與發展(服飾之結特寫)(第1/7 頁)
舊石器時代的中國結處於原始繩結階段,以下是其形式、特點與優點的相關介紹:
形式
主要是簡單的纏繞和打結,如將繩子兩端交叉打結固定,或把一根繩子繞在物體上再打結固定,用於捆綁食物、連線物品等.
特點
- 實用性強:當時的繩結主要是為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而產生,如捆綁、固定等,幫助原始人更好地儲存和攜帶物品.
- 製作簡單:受限於工具和材料,製作工藝較為簡單,多是利用藤、草、枝條等自然材料,透過簡單的纏繞、扭轉、打結等手法形成基本的繩結樣式.
- 形狀單一:因功能單一,其形狀相對簡單,常見的有環形結、單結等,缺乏複雜的結構和變化.
優點
- 方便生活:能有效固定和捆綁物品,讓原始人更便捷地採集、儲存和運輸食物等物資,提高生存能力.
- 記錄資訊:可透過不同大小、形狀的繩結來記錄簡單資訊,幫助人們記憶和傳遞重要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資訊交流需求.
- 啟發智慧:製作和使用繩結的過程鍛鍊了原始人的手部靈活性和大腦思維能力,為後來更復雜的手工技藝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結有以下發展和變化:
- 製作材料與工具: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藤、草、枝條等自然材料,新石器時代則在此基礎上,開始使用麻、毛等纖維材料,這些材料更易於加工和編織,且能編織出更細密、精緻的結飾。同時,隨著磨製石器的出現和發展,如骨針、骨錐等工具更加精細,為中國結的製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使編結的圖案和結構更為複雜。
- 編結工藝:編結工藝有了顯著進步,從簡單的纏繞、打結髮展出多種複雜的編織方法,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編結印痕有斜紋、纏結、絞結、棋盤格、間格等多種,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竹編用具的編織方式有人字紋、十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
- 應用範圍:舊石器時代中國結主要用於捆綁、固定物品和記錄資訊等實用功能,新石器時代,其應用範圍不斷擴大,除了實用功能外,還被用於裝飾陶器、衣物等生活用品,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生活品質的提高.
- 文化寓意: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結開始蘊含一定的文化寓意和象徵意義,雖然不如後來的中國結寓意豐富複雜,但已初步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為後來中國結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品奠定了基礎.
舊石器時代的中國結主要有以下用途:
- 捆綁固定:原始人類用草、藤等材料製成的繩結捆綁捕獲的獵物、採集的果實等,以便更高效地搬運回住處。還可用於固定建造房屋的木材,增強建築的穩固性,如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幹欄式建築就使用了繩結綁紮木材.
- 輔助制器:透過綁、系、捆、扎等方式,將不同部件連線成複合工具,如將石鉞與手柄捆綁加固,使其更利於施力,提高生產效率。此外,繩結還可用於輔助製作陶器,人們將黏土敷塗於纏繞成團且留有線頭的繩子上,待黏土半乾後抽出繩子,繩紋便留在了陶器表面.
- 記事記數: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繩結來記錄簡單資訊,幫助記憶和傳遞重要事件,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資訊交流需求.
- 製作服飾:原始人類用藤條等材料捆紮樹葉、動物皮毛等製作簡易服裝,抵禦寒冷。後來出現骨針,人們用繩子穿過骨針的針孔打結固定,來縫製衣物,也會將有孔裝飾品用繩結串聯起來佩戴於身.
舊石器時代的代表作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