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遵照執行。
朝廷想要教化百姓,這自然是好事一件,可要想教化百姓總得有書不是?如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這時節的書全都是手抄本,在經隋末亂世之後,存世的書籍本就不多,大多存於世家門閥之手,民間的書籍少得可憐不說,因著是傳抄的緣故,其中的謬誤還不少,而大唐建立以來卻始終未曾在治典上下過功夫,這就導致教化民眾連個範本都沒有,天曉得下頭那些子地方官該如何去遵詔執行,如此一來,治典之事就迫在眉睫了,圍繞著該如何治典、由誰來治典,一起子皇子們可是拉開架勢鬥上了。
最先出手的是越王李泰,頭天李世民剛發出勸學詔書,次日一早李泰便上了奏章,在大肆吹捧了自家老子的英明決策一番後,提出要編典籍,明儒學之主張,並毛遂自薦要充當總編;李泰的奏章寫得慷慨激昂、頗富文采,令李世民看了之後,龍顏大悅,可還沒等李世民下詔準行,那一頭得了訊息的太子卻不幹了,同樣上了本章,宣稱弘文館在東宮,內裡藏書豐富不說,弘文館學士無一不是學富五車之人,既是要修典籍,自該由東宮出面為妥;李承乾的本章言詞灼灼,也很有道理,這令李世民很有些子為難,可還沒等李世民做出個決斷,蜀王李恪也上了本,同樣是提出治典籍的事兒,所不同的是李恪的文字中不但載明瞭如何治典、治何典籍,甚至連相應的治典計劃都詳細地列了出來。就這麼著,三個皇子算是正面槓上了,還說得都挺有理的,這一下李世民可就犯難了,一時間也無法決定該由誰來主導這次修典,索性下詔讓朝臣們上本議事,呵,這回可就熱鬧了,一起子皇子門下的門客們上竄下跳地忙乎開了,朝堂中立時狼煙四起,亂哄哄地沒個安生。
兄弟們鬥不鬥的,李貞並不關心,若是其他事情,李貞壓根兒就懶得理會,可這回治典之事卻令李貞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經過近兩年的準備,李貞的印刷廠場已經接近完工,連樣本書都已經印製出來了,是該到了賺大錢的時候了罷,只不過光有技術還不夠,還得有契機不是?若是沒個名堂,私下起印、發行書刊,被人參上一本那可就要出大事的不是?對於奪嫡李貞沒興趣,可對於賺大錢,李貞卻是做夢都想的事兒,自然不想讓如此好的賺錢良機爛在手裡頭,可該如何漁翁得利卻還有得計較不是?李貞反覆思量了好些天,總算是想出了個法子,這不,立馬忙乎開了。
貞觀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又到了早朝的日子了,老爺子才剛上朝呢,**都沒坐穩,一幫子皇子們就鬧騰了起來,開始時是各抒己見,到了末了就成了相互爭執,吵得面紅耳赤,那些個依附於各皇子的朝臣們也忙著為自家主子幫腔,滿大殿亂糟糟的,簡直就跟菜市場沒啥子區別,這也難怪一起子皇子們如此熱心——這主持治典之事不單是揚名天下、青史留名的大好事兒,對招攬民心士氣也有著莫大的好處,更別說朝廷撥款那一塊大蛋糕的甜美了,此時不爭更待何時?皇子們倒是爭得痛快,卻令李世民頭疼欲裂,無奈之下,不得不早早地宣佈散朝,召集了房玄齡、李靖、長孫無忌等一干子重臣到甘露殿議事。
議事倒是議事了,在李世民面前,一干子大臣圍繞著治典之事踴躍發言,個個都說得慷慨激昂,言之有物,可再細細一分析,那裡頭卻全都是虛言,連個實的都沒有,誰也不表態究竟該支援哪位皇子,無他,大傢伙都是老江湖了,哪會不知道那起子皇子們心裡頭的小算盤,在不明聖意何屬的情況下,沒人會傻到自個兒去擺烏龍的,這回好了,表面上看起來甘露殿裡頭議得轟轟烈烈的,可全都是口號似的玩意兒,壓根兒就解決不了問題,愣是令李世民氣得臉色都有些發青了。李世民這一生氣不打緊,滿大殿的重臣們全都是些人精兒,一見形勢不妙,立馬全都收聲不語了,人人垂手而立,個個成佛像了,大殿裡頭立時靜得只剩下李世民那重重的喘息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