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儼然一副寬宏大量的儒者姿態。
平心而論,文豪賦閒在家未必不是好事,握持大權者需善權衡,通謀略,知兵懂武,精於智術。文藝天才的理想工作莫過於創作精神財富,遠離權力核心乃英明之舉,否則哪能留下等身的著作?縱觀古今中外的大文學家,哪位不是飽經人世滄桑才留下千古不朽之作?
罷官回家的王世貞,生活重新回歸平靜,有了充裕的時光舞文弄墨,表面上對首輔依然很友好,時常厚禮相贈。首輔父親去世,王世貞並沒有激烈反對首輔奪情起復,而是&ldo;悲痛&rdo;弔唁張文明,為他寫下神道碑歌功頌德,還安慰張居正節哀,不要過於悲痛貽誤國事;但憋藏在心中的抱怨,一天都不曾停止。
王世貞除了與張居正的直接矛盾,他與同鄉王錫爵相互友善或許也是兩人構隙的間接因素。王錫爵本來就與張居正不睦,張居正奪情,要廷杖吳中行、趙用賢等人,王錫爵帶著史館十餘名同事跑到張府上求解,張居正硬是不予理會。
王錫爵英勇無比,無所畏懼,逕自闖入張相私宅,指著首輔鼻子切言痛批,一時把堂堂張相國氣得要拿刀自殺。
次年首輔回家奔喪,九卿大臣都聯名上奏,請皇上早日召還首輔,唯獨王錫爵鄙視他們卑躬屈膝依附權臣,不肯署名。
王錫爵這種獨立清高的作風在當時相當有市場,拉攏了一批以氣節自負的青年官員。張居正十分厭惡王錫爵,想動他又抓不到把柄,臨死前都不忘罵他是奸邪之人。
王世貞晚年偏偏與張相爺討厭的王錫爵情同兄弟,兩位皆因張居正而賦閒鄉居,親密得形影不離,一起吟詩作畫,王世貞甚至還拜王錫爵次女曇陽子為師,與王錫爵同入恬淡觀。
說到曇陽子,她的名氣一點也不比其父小,在晚明可是家喻戶曉、極富傳奇色彩的女俠。她堅守愛情,甚至要為不幸早死的但又從未謀面的未婚夫終身守節,自己做了道士,最後白日升仙,為&ldo;夫&rdo;殉情,年僅二十三歲。
曇陽子白日飛升那天,十萬之眾聚集在太倉城目睹盛事,又哭又拜,經日不絕,湯顯祖那部響徹古今的名劇《牡丹亭》就是根據她的事跡改編的。
或許張居正雍容端莊的高貴儀表令人心馳神往,儼然成為當時小女生心目中的政壇偶像。儘管其父和張居正有著不小的過節,但這並不影響曇陽子對相爺的崇拜,稱讚張相爺乃是一世豪傑。曇陽子在世人心目中就是一神仙形象,被她崇拜的張居正在當時自然是老天註定的政壇大腕。
曇陽子昇天以後,王世貞為她樹碑立傳。傳文不久傳入京師,好事之徒聞風而動,欲興大獄而向首輔獻媚,一箭雙鵰,將二王(王錫爵和王世貞)一網打盡。張居正頗不以為然,保持著異常的冷靜,認定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不足道也。
在志在革除積弊的張首輔眼裡,改革才是第一要務,只要王世貞不妨礙朝廷的大政方針,不挑戰他的權威,張相爺斷然沒有心力,也沒有時間蓄意打擊報復。過分打壓自己的同窗,於情於理都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一介書生的王世貞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政治高度,蟄伏家中的王才子,等待的只是一個可一吐胸中惡氣的機會。
文人的筆
張居正去世以後,王世貞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出頭之日。八年後,他在刑部尚書任上沒多久,再次被人彈劾辭官,並於同年死去。
王世貞生命的最後幾年正值舉朝爭索張居正罪過而不敢言其功的歲月,而與首輔有著恩怨情仇等複雜關係的文豪又會怎樣看待這位亦敵亦友的重要人物呢?
首先,王世貞研讀歷史多年,還是深明大義的。他肯定江陵相業,反對把一切罪惡都扣在張居正頭上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