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2/2 頁)
,那是歷史學家的事。不過,有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這便是張學良與楊、常的衝突決不是偶然的,這裡既有遠由,也有近因,既有歷史的恩怨,也有現實的矛盾,既是日益明顯的權利之爭,也是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可調和的衝突的表現,這也正象司馬桑敦所指出的:
……東北軍政大權的支配人,既然由老帥換了少帥,楊宇霆的存在條件事實上業已大大打了折扣。原因極簡單,楊宇霆能夠侍候好張作霖,未必能夠侍候好張學良。
老實說,張學良和他老子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不相像的地方。而楊宇霆的人物個性,正好是為張學良所最不喜歡的一種人物個性。
比如:楊宇霆是善解政治上的機會主義的一種人物。
一九一六年,楊宇霆和郭松齡一同奉命代表奉軍出席張勳在徐州召開的督軍團會議,當發現這個會議實為復闢鋪路時,郭松齡主張立即退出,而楊宇霆則不肯退出,結果,楊留而郭退。這裡看出郭的書生氣,而楊則就顯得在政治上不太計較是非了。楊宇霆顯然注重權變之術。在北京時,他反對奉軍退守關外,主張要和國民革命軍抵抗下去,並非他在政治思想上有所堅持,而是他相信奉軍在南北各方矛盾之間,能有縱橫運用的餘地,認為奉軍在關內仍有可為。這一點,張學良和他不同。張學良是從道理上,是非上,感到奉軍已不可為,而且尤其不願和國民黨分庭抗禮下去。
楊宇霆替張作霖經手辦理對日外交和鐵路交涉,在周旋於芳澤謙吉、山本條太郎、町野武馬詩人之間,楊的手法是無視小節,不惜欺詐,老帥張作霖似乎感到頗為得體;但張學良似乎不欣賞這一套。老帥死後,楊宇霆在向南京妥協上和對日聯絡上,主張中有些軟硬互見、忽上忽下,其目的要在左右逢源,這是一種縱橫捭闔之策。但,在執意求定樹立權力基礎的張學良來說,這種搖擺式的主張,勿寧是一種絕大的困惑,等於要陷他於進退失據。這樣的楊宇霆,絕不會取得張學良的歡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