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第1/2 頁)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紫禁城內有五口窖,藏冰兩萬五千塊,景山西門有六口窖,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三口窖,藏冰兩萬六千七百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五千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的住宅樓的體積,這令人驚嘆!
古代藏冰、取冰和頒冰的過程,都顯得很神聖。
藏冰時,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民間傳說他所用的東西都是黑色的。取冰時,要在冰室內設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逃諧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有刺,是古人避邪之物。頒冰儀式上,朝廷按照官員級別,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給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這當做一種榮耀。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製作冷飲冷食。宮廷夏季設宴時用冰,在周朝已經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漿酒,夏天溫度較高時,會繼續發酵進而變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設宴都要飲冰酒。唐代,楊國忠得勢的時候,夏天在家裡設宴,曾用大塊的冰雕成山,圍於宴席四周,結果大伏天在裡面喝酒都還要穿薄棉衣,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
至於用做藏屍,這是聞所未聞的。一般的冰封大概也就儲存三四年,絕對會全部消融。而這片按照不化骨的說話,已經有上千年了,上千年不化。這得有多浩大的工程。
我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的,於是開門見山的問&ldo;老東西,這些冰塊怎麼能儲存這麼多年?&rdo;
&ldo;年輕人,要懂禮貌。這些冰塊能儲存住,完全就靠這個陣法。不瞞您說,這國王墓葬,也是那個道士佈下的。&rdo;
我擦!那道士到底活了多久,從西漢到唐朝,少說千餘年了。這老傢伙一定是在胡說八道。&ldo;我不管你怎麼說,這前面就是一堵牆,你讓我們穿牆嗎?&rdo;
&ldo;年輕人,稍安勿躁,困難只是暫時的。我有法子進去!&rdo;
&ldo;少放屁了,快把法子說出來……&rdo;
接下來,不化骨的一番說辭,竟把我們都嚇得一跳,如果不是出於他的嘴裡,我完全會把這個當成胡說八道。雖然出於這種千年老妖精之口,但這些說法,也還是讓我震驚了一把!
第0077章 ,冰封甬道
&ldo;其實法子很簡單!只要把冰門給破了,就能進入冰封甬道!&rdo;不化骨輕描淡寫的說。按照我的估算,這塊冰窖大概有一個足球場大小,沒有足夠的體量,就算有陣法護持,也無法長期保持。
&ldo;老傢伙,你既然知道門,怎麼饒了半天彎子?&rdo;
&ldo;欲速則不達!這冰窖完工以後,就將入口封閉,之後在外牆淋上一層清澈無比的山泉,使得表面完全合為一體。一千多年了,我哪裡還記得門的具體位置!&rdo;我一聽這話,心裡不住罵娘:&ldo;他姥姥的,要你何用?這不是等於廢話嗎?&rdo;
不化骨皺眉沉思,忽然抬眼盯著冰牆。&ldo;小子,你用那顆珠子照一照冰面!&rdo;用公冶珠照冰面,我一下就醒悟了。如果在野外滑過冰的人,應該記得一句俗話&ldo;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rdo;也就是說冰的厚度,到每年三九寒冬時,人就可以在上面行走。
但下冰之前,用肉眼測試冰塊厚度,一般會造成十五到三十厘米的誤差,這種誤差是由水質和冰炸導致。經驗不足的人,最好打一個口子,用捲尺測量厚度。顯然這種法子,不適合我們現在。要在這一面冰牆上打多少口子呢?所以老輩中還有一種險法子,便是取燈來照冰面。根據光的深入程度,大體測定厚度。
我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