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授銜的問題(第1/2 頁)
實際上,授銜引發的爭議,在全軍範圍內都是十分廣泛的。
原則上,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幹部,應授予不低於校級以上的軍銜,抗戰時期加入隊伍的幹部,除極個別貢獻較為突出的幹部外,剩餘幹部應酌情授銜。
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就比如張浩的一眾部下之中,周衛國雖然是抗戰時期才加入到隊伍之中的,但其對於我軍的發展,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再加上他現在擔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一職,所以,他最終還是被定下了二星的軍銜。
除此之外,張浩的一眾老部下之中,除了李良被授予三星外,鄭旭、丁偉、周衛國、周康、張康、劉貴雲、錢瑞金、李成富、劉炳林、魯大海等一眾人員,最終都被定下了兩顆星。
剩下的馬成國、李紅軍、林統、王巖、李大本事等一眾幹部,則是全部被授予了一顆星。
而像是抗戰時期才加入到隊伍之中的陳鋒等人,雖然表現突出,現如今也是擔任了軍一級的副職,也都是副軍職幹部了,但最終定軍銜的時候,則是都被授予了大校軍銜。
張浩曾經的通訊員侯成,如今也是被授予了大校軍銜,而不是絕大多數的旅一級軍官正常授予的上校。
這也跟藍軍旅的特殊性有一定的關係。
藍軍旅雖然是旅,但實際上,所有幹部全是高配的。
藍軍旅的營長,全是副團級,副旅長則是副師級,而侯成這個旅長,自然就是正師級幹部了。
實際上,如果能子不退伍的話,很大的機率,也是可以被授予大校軍銜的。
而張浩的軍銜問題,經過討論後,被定在了四顆星。
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原定計劃,十三位副統領全部授予國徽,但是,只是最終有兩人並沒有接受授銜,而是選擇轉到了地方上工作。
而張浩,則是主動提出了降銜。
最終,張浩成了四顆星的第一,而第二,則是左副總,原時空第一的粟,則是排到了第三,就這還是因為鄂豫皖戰役的時候,其指揮了東線的戰鬥的原因。
也是因為張浩和左的出現,四顆星的人變成了十二位。
這些便按下不提了。
雖然張浩只是四顆星,但他的職務保持不變,還是副統領,同時,待遇同樣保持不變,也是和國徽同樣享受三級行政級別的待遇。
也不知道是不是張浩的退讓,讓組織在其下屬之中做了補償,原本只有一個李良被評定為了三星,最終一番討論後,原本被定為兩星的張康,最終也是被授予了三星。
而張浩曾經的老搭檔古成軍,成為如今最具權力的工業部的一把手,享受四級行政待遇。
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浩相繼對曾經的一眾部下進行談話。
然後再十一月中旬的時候,歷時一年之久,張浩終於完成了軍隊輪換制度的檔案梳理。
檔案中,張浩總結了所有的利弊後,確定了實施辦法。
並交軍委討論。
張浩的這一份檔案,可謂是在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
張浩的這份提案,目的很明確,便是要消滅山頭。
最終,最高軍事會議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經過數天的討論後,檔案之中的一些細節也是被進行了一些修改後,正式透過了。
而伴隨著學員的畢業,第一次軍隊防區的調整,也是將會隨之而來。
並且定下了每個軍一級的單位,不能在一個駐地待的時間超過三十年,定期對戰區內的部隊進行調整。
而作為提案的提出者,中部戰區自然是首當其衝。
根據計劃,中部戰區的十五個軍,其中五個軍,在未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