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黑腹沙雞(第1/2 頁)
黑腹沙雞:沙漠中的優雅旅者
一、引言
黑腹沙雞(學名:pterocles orientalis),別名沙雞,是一種中型沙雞科鳥類,屬於沙雞目沙雞科沙雞屬。這種鳥類因其獨特的黑色腹部和楔形短尾而得名,主要分佈在歐亞西南部和北非地區。在中國,黑腹沙雞主要見於新疆北部和西北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二、形態特徵
黑腹沙雞體長29-34厘米,體重370-470克,屬於中型鳥類。雄鳥的頭頂、頸部和上背為灰色,沾有草黃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為暗灰色,中央尾羽為土黃色,具灰色的橫斑,先端為灰綠色,並具窄的土黃色邊緣。頦部、喉部為栗色,並向頸側延伸,形成頸環。胸部為灰色,其後緊接一個黑色橫帶,並向兩側延伸至肩部的兩側,黑色橫帶之後還有一個寬闊的淺黃灰色帶。胸部、兩脅、腿覆羽的上部和肛區等均為黑褐色。
雌鳥通體為淡沙黃色,頭頂有細的黑褐色縱紋,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紋或橫斑。中央尾羽的顏色與背部相同,外側尾羽較暗,均具有白色的端斑。額部、喉部為灰黃色而近白色,有細的黑褐色羽幹紋。頭側及眼先也有細的黑褐色羽幹紋。胸部為淡赭色,腹部珠灰色或汙白色,兩脅黑褐色,形成大塊的腹斑,尾下覆羽、覆腿羽以及跗蹠上的羽毛均為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褐色,先端較暗,趾灰褐色,爪黑色。尾羽短而尖,不延長。
三、生活習性
黑腹沙雞主要棲息于山腳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它們善於奔跑和飛行,飛行時兩翅煽動非常迅速,常發出“呼呼”的聲響,飛行的速度也比較快。黑腹沙雞通常呈小群活動,冬季有時整合大群。它們白天常飛到數十公里外的水源處去喝水,飲水的動作和鴿類非常相似,將嘴伸入水中,連續吞嚥而並不抬頭。
黑腹沙雞主要在地面上覓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種子,也吃植物的葉、芽和昆蟲等。
四、分佈範圍
黑腹沙雞的分佈範圍較廣,主要分佈在西班牙、北非、中東、印度北部及西北部、阿富汗、俄羅斯南部等地。在中國,黑腹沙雞較為罕見,亞種arenarius繁殖於新疆北部及西北部(天山),遷徙時途經新疆西南部(喀什)。
五、繁殖方式
黑腹沙雞的繁殖期為5-6月,3月中旬即開始配對。通常成對營巢於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帶。巢大多隻是利用地面上的凹坑,或者由親鳥扒一個淺坑即成,裡面沒有任何鋪墊物,或僅有少許小的圓石頭。每窩產卵2-3枚,卵的顏色為淡灰色、土黃色,略微綴有綠色至橄欖色的斑,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
六、保護現狀
黑腹沙雞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Lc)。在中國,黑腹沙雞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於其分佈範圍較廣,種群數量較為穩定,目前沒有生存危機。
七、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黑腹沙雞,國際和國內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國際上,透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加強了對黑腹沙雞的保護力度。在國內,中國政府將黑腹沙雞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嚴禁非法捕獵和貿易。同時,設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哈巴河、和豐、博樂、福海、托里和西部喀什、天山等地,為黑腹沙雞提供了相對安全的棲息環境。
此外,科研機構和環保組織也在積極開展黑腹沙雞的保護研究工作。透過長期的監測和研究,科學家們對黑腹沙雞的生態習性、種群動態和棲息地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