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張儀——張嘴成雲翻覆雨,一言可亂六國序(第1/3 頁)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以其巧舌如簧、機智善辯而聞名於世。
是連橫策略的主要倡導者和實踐者,與蘇秦並稱為“縱橫雙傑”。
他活躍於公元前四世紀,正值中國歷史上群雄割據、諸國爭霸的戰國時代。
其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尤其是對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 生平概述
張儀,約出生於公元前369年,逝於公元前309年。
他的生平故事,是戰國時期政治智慧與策略博弈的精彩縮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早年經歷與學藝
張儀出生在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附近)。
家族並無顯赫背景,但他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才智與口才。
青年時期,張儀遠赴楚國,拜入鬼谷子門下,與蘇秦一同學習縱橫捭闔之術。
這段學藝經歷,為張儀後來在政治舞臺上施展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鬼谷子不僅傳授給他兵法、辯論之術,更重要的是教會了他如何洞察人心、把握時局。
2 初露鋒芒
學成之後,張儀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起初,他在各國之間遊說,但並未立即得到重用。
相傳有一次,他在楚國參加宴會時,因被懷疑盜竊了楚國令尹的玉璧而遭到鞭笞。
這次屈辱的經歷激發了他日後向楚國復仇的決心。
3 秦國的輝煌歲月
轉折點出現在張儀被秦惠文王賞識之後。
秦惠文王慧眼識珠,意識到張儀的才能對於秦國擴張版圖、打破東方六國的合縱聯盟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張儀提出連橫策略,主張以秦為中心,透過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其他國家的聯盟,逐一削弱,為秦國的東進鋪路。
張儀最著名的外交勝利之一是針對楚國的策略。
他向楚懷王許諾,如果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作為報答。
楚懷王中計,斷絕了與齊的盟約,但最終發現張儀所謂的土地只是荒涼的六里地。
這一系列外交操作不僅破壞了齊楚聯盟,還使秦國在國際輿論上佔據主動,進一步孤立了楚國。
4 晚年與退隱
張儀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隨著秦惠文王的去世,新君秦武王即位,由於與張儀政見不合,張儀的處境變得微妙。
為了避免遭受清算,張儀憑藉其敏銳的政治直覺,主動請纓出使魏國,擔任相國,藉機遠離了秦國的權力中心。
在魏國,張儀繼續推行親秦政策,穩定了魏國與秦國的關係,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相對安全的晚年生活。
晚年,張儀逐漸淡出政壇。
據說他選擇退隱,遠離了那個他曾馳騁的複雜政局,享受了一段較為平靜的生活,直至去世。
雖然史書對其晚年生活記載不多,但可以想象,作為一位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智者,張儀的內心或許充滿了對過往歲月的反思與總結。
二 主要功績
張儀主要功績集中體現在外交領域。
尤其是透過連橫策略,極大地推動了秦國的崛起和擴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下是張儀主要功績的具體闡述:
1 破壞六國合縱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了抵抗強大的秦國,常常結成“合縱”聯盟,試圖共同抵禦秦的侵略。
張儀的出現,成為這一戰略的重大挑戰。
他利用高超的外交手腕,遊走於列國之間,成功地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