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清泉~(第1/2 頁)
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這片“空間”是完全獨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不受外界的約束和打擾。那是隻屬於我們自己的伊甸園,立著他人禁止入內的標示牌,類似於一種領地意識,我們在自己的空間中向外界傳遞的最大要求便是“需要安靜,不被打擾”。
那麼何為“自己的空間”?不難發現這是一個所有格形式,因而也必會存主客觀的區分,因此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具體的、客觀存在的空間形式,如我們有自己的房間,歸有光有他自己的“項脊軒”,這樣的空間往往被包括進了個人隱私的範疇;而另一種則是抽象的、主觀判定的,這一類往往不是物質的,視覺化的空間存在形式,而是一段心靈時間或是專注做某事的過程,其之所以能被稱為“自己的空間”,是因為其有不被打擾、“我的地盤我作主”的特點。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安迪從被關禁閉出來後反而笑著說:“人總是需要獨處的時間的。”的確,在幽暗狹窄的禁閉房內,安迪的思想卻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為之後安迪在自己的牢房內越獄、重獲自由埋下伏筆。由此可見我們需要獨處空間的理由。首先,在“自己的空間”,我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歡的事,這些事因人而異,也因此讓“自己的空間”帶上了與眾不同的個人色彩。其次,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下是放鬆和恢復精力的好時機。再者,只有在安靜的氛圍下才可以進入更高效的狀態,進入一種全神貫注的“心流”狀態,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沉澱”。最後,人其實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像毛主席一樣鬧中取靜專心讀書。事實上,思維要想有所鍛鍊和成長,“安靜”一定是必要條件,在隨著邏輯逐層深入的過程中,一旦被打斷或是被分散注意力也就意味著功虧一簣。
不可否認的是,一味只追求“自己的空間”是有失偏頗的,人類是無法脫離集體單獨存在的社會性動物,我們要做的是在自己的空間裡收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思考,而不是築起高牆讓自己與一切事物隔絕,打造一個“息交以絕遊”的孤島。
作為青少年,我們的生活需要自己的空間,當個人隱私的重要性愈發被強調的特殊時期,內心對於自我空間的渴望是比任何時期都強烈的一種訴求。作為學生,尤其是高中生,我們的學習需要充足的自我空間,調整狀態,適度放鬆,有針對性地補弱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要素。然而,我們中大部分人在學習和生活中對於自我空間的要求總是未能達到預期,或和父母爭吵有關個人隱私和獨立作主方面的問題,或在學校裡被課業的佈置牽著鼻子走,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只能透過熬夜等方式來“延長時空”。
私以為“治標且治本”的方式有二:其一,是爭取“空間”,透過和矛盾的“源頭”如父母、老師溝通來滿足自己對“自我空間”的需求。其二,是讓“自我空間”的利用更加高效,就像前面提到的“心流”狀態。王維隱居山中,才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歌,馬爾克斯在創作《百年孤獨》時也將自己鎖在房間內……
願你我他都能在“自我空間”中找到“清泉心上流”的狀態。
小明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高中學生,每天都淹沒在無盡的試卷和習題之中。他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去看那本一直想看的科幻小說,或者研究一下自己感興趣的天文知識。
這天晚上,小明終於鼓起勇氣走向正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爸,我想跟您聊聊。”小明緊張得手心出汗。爸爸關掉電視,一臉疑惑地看著他。“爸,我知道你們都是為我好,可是我真的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比如每天晚上能有一個小時,可以讓我看看課外書或者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兒。”爸爸沉思片刻後說道:“兒子,我理解你的想法了。不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