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盜鈴(第2/3 頁)
欲聾的巨響猶如晴天霹靂,把他嚇得魂飛魄散,那“嗡嗡嗡”的餘音彷彿一群蜜蜂在院子上空盤旋,久久不散,似乎要將他的耳朵震破。他惶恐不安,生怕別人聽到鐘聲會如餓虎撲食般跑來搶奪他的鐘,便匆忙用雙手死死捂住自己的耳朵。於是,他的世界變得萬籟俱寂。
他天真地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定然聽不見,便肆無忌憚地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如驚弓之鳥般用雙手捂住耳朵,待鐘聲消散後,才如釋重負地鬆開手繼續砸。如此這般,一下又一下,鐘聲如洪鐘大呂般響亮地傳到了遠方。人們聞風而動,如潮水般湧來,將小偷捉拿歸案。
成語寓意:“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那些試圖自欺欺人、對客觀存在的東西視而不見的人。它就像那鐘聲,無論人們如何掩耳,都無法改變其存在和發聲的事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對客觀現實採取鴕鳥政策,閉目塞聽,以為這樣就能讓問題消失,殊不知這與掩耳盜鈴無異,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倘若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而採取這種掩耳盜鈴的態度,最終只能自食惡果,吞下自己釀造的苦酒。
3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是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多用以諷刺那些做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卻偏偏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1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面前漸漸浮現出一幅畫面——那貪婪之人正舉著錘子一下下砸向大鐘,眼神中滿是瘋狂與愚昧。周圍圍過來的眾人指指點點,有的在嘲笑,有的在嘆息。我看到他被眾人圍住時驚恐的表情,他似乎還沒明白為何自己聽不到聲音,大家卻能聽到。這時,我的視線轉到旁邊一位老者身上,他對著身旁的小孩說道:“孩子,看到了嗎?這人妄圖用捂住自己耳朵的方式來偷鍾,真是愚蠢至極,這世上許多事是藏不住的,切不可學他這般自欺欺人吶。”小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畫面漸漸模糊,我的思緒又回到課堂。老師仍在滔滔不絕地說著:“同學們,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要誠實面對一切,不要心存僥倖。就如同你們現在學習,如果知識沒掌握,考試時靠抄襲得來的成績終究不是自己的,總有一天會露餡,那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我默默地點頭,心想以後定要腳踏實地,絕不能做掩耳盜鈴之事。
課後,我獨自走在校園的小徑上,回想著語文課上學到的“掩耳盜鈴”的故事。突然,我看到操場角落有個同學鬼鬼祟祟的。走近一看,原來是小明,他正偷偷把別人丟失的羽毛球拍藏進自己書包。
我想起剛剛課上講的成語,忍不住走上前去說:“小明,你這樣做不對,這就像掩耳盜鈴一樣。”小明臉漲得通紅,爭辯道:“沒人看見,怎麼不行?”我指了指一旁的監控攝像頭,說:“你以為沒人知道,其實早就被記錄下來了,就像那個掩耳盜鈴的人以為自己聽不到鈴聲別人也聽不到一樣。”
小明愣住了,隨後羞愧地低下了頭。他慢慢拿出球拍,說:“謝謝你提醒我,我差一點就做錯事了。”我笑了笑說:“是啊,我們都要記住這個成語的教訓,不能自欺欺人。”看著小明走向教務處歸還球拍,我更加堅定了要秉持誠實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的決心。
這件事之後,我在學校裡逢人便講這個故事。大家聽了都若有所思,彷彿都從這件小事裡得到了警醒。
不久後的一次考試來臨,考場裡瀰漫著緊張的氣氛。我認真作答,偶爾抬頭看一眼周圍的同學。突然,我發現鄰座的小李眼神遊離,手中的筆停在空中許久不動,然後悄悄把手伸進了書桌抽屜。我心裡一驚,這難道是想作弊?
就在小李即將掏出小抄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