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 頁)
些事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然而畢竟上不了檯面,更不能被人捅給上面那位!
大同此時有近萬的人馬,梁濤又招收了數萬流民,每家每戶許以田地:一個成年人十畝地,一個未成年人十歲以上分得五畝,十歲下分得三畝,並且,舉凡大同邊鎮治下百姓從今歲起一律只交三層的田賦,其餘七層一律歸自己。
如此一來,各地流民蜂擁流進大同下轄各衛,畢竟,農耕時代,如此多的田地對農民來講絕對是誘惑極大的。雖然如今天災不斷,但試想,若是三畝田地全家能勉強不餓死,若是再增三畝呢?只是如今的田地多數掌握在地主階級手裡,他們的佃戶別說是全家不餓死,便是一個人也難以支撐下去,如此,農民焉能不反?
大量的農民補充進各地衛所,既屯田又當兵,如此做法給大同帶來了極大的活力。
梁濤從眾衛所裡頭的農家漢子中許以優厚的軍餉,挑選出了兩萬身體素質極高的精壯漢子,號稱“解難軍”,日夜嚴訓,以期其儘快成善戰之精銳。如此一來,大同便有了三萬正規軍。梁濤又將所有部隊全部打亂重編,以老兵帶新兵的方式,爭取儘快讓新兵適應戰爭,併成為將來的自己能夠動用的嫡系軍事力量。
自崇禎三年11月以來,大同府治下人口暴增,大多是周遭百姓遷來大同分了田地,最終在大同落了戶。更有甚者許多其他邊鎮的衛所士兵聞知這裡有糧吃、有餉發,紛紛逃離原先的衛所來到大同府轄下各衛入戶,大同各地成為大明西北邊疆少數幾處沒有流民之地。
第二十五章 大同(二)
自萬曆皇帝以來,數十年裡大明天災不斷,原本種地是最不保險的事兒,可無論如何,是人就要吃飯,而飯自然是從地裡長出來,所以你不種地--不行,哪怕收成再差--也得種!
這是所有農民的普遍心態,便是地主階級再白痴也都明白這個理兒!地主階級唯一不明白的便是--地裡收成不好,他們怨誰也別怨給他們家種地的佃戶,不斷地加租會使得原本就吃不飽飯的他們陷入全家餓死的境地既然左也是死右也是死,不如反了他的,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地主老爺分糧去!
所以各地農民起義猶如田裡瘋長的野草一般,無窮無盡,體現出“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的頑強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如此情勢之下,無論官軍這把鐮刀如何鋒利、亦或是割得如何起勁賣力,卻總也割不完!
明朝朝廷派的租或許並不重,至少他們能夠吃上飯,不至於餓死。可再加上地主老爺的各式各樣的田賦,有些地方佃戶種一畝地,就要交九層給上頭,自己手裡頭拿到的只有一層,這樣能全家吃飽?不反才怪!
其實古人大多不願背井離鄉的,然而這年頭為了吃飽飯,造反的事都有人敢做,那遠離家鄉找個能活下去的地方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此時的大同在周邊鄉間的農民們眼裡,絕對算是個不錯的去處!原因無他,大同府定下的稅率算不得低,然而在這年頭絕對算得上仁慈,更何況還有田地可領,這是明中後期的農民所不敢想象的!
大批大批的無地農民湧入大同,雖然初期給大同的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然而從長遠來看,卻是無比明智的做法!
大量的事物忙得大同的知府、通判一類負責民事的官員焦頭爛額,卻又不敢抱怨,梁濤見此,“頗覺過意不去”,差人每人封了個紅包,包括那個司禮監派來監督地方的人妖太監也都大大得拿上了一封厚厚的那啥,是以各方都十分歡喜,都覺得新來這總兵大人會辦事,體貼下屬,比前任那蒙古蠻子滿桂(滿桂是明朝的蒙古族將領)“溫柔”多了!
梁濤為了妥善安頓好前來投奔的流民,特意又另外派出了數支巡邏部隊,既可以維護治安,避免大量人口流入而導致的犯罪事件,又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