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第2/2 頁)
個尖銳的問題:&ldo;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武裝部隊脫離接觸,並且從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二十公里?……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雙方官員會晤……?&rdo;印度在當時的處境下,對這些問題的公開回答,只能是&ldo;唯唯否否&rdo;。考慮到國內外的影響,尼赫魯和他的同僚們說,印度同中國的鬥爭將繼續下去,對包藏禍心的中國建議必須予以拒絕,對中國不準印度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去的警告應置之不顧。事實上,下達給印度軍隊的命令卻是遵守停火,避免對中國軍隊進行任何挑釁。印度不再打算把軍隊開到麥克馬洪線前沿去,尼赫魯甚至把他在這個問題上的間接的秘密保證透過錫蘭總理班達拉奈剋夫人轉達給周恩來。前進政策已壽終正寢,兩三千名印度士兵的陣亡就是它的殉葬品。然而,邊境戰爭的失敗更堅定了印度政府的根本立場。拒絕談判仍然是印度的基本立場。如果印度要改變它的基本立場,那只有在戰敗的餘痛和恥辱被忘卻以後很久,在尼赫魯及其同僚下臺後,才有可能。但是象開頭那樣頑固不化地拒絕談判的立場,必須加以偽裝;阻撓解決爭端的責任,一定要推給中國。
象往常一樣,印度要辦到這點並不難,因為當時印度愛好和平的聲譽還是那麼高,而當時人們對中國的一般評價又是那麼低。各方面幾乎一致報導說,邊境戰爭是中國對印度的無端入侵,所以它也就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一般印象,即北京是奉行不顧一切的、沙文主義的、好戰的外交政策。人們又從中印關係之外,去尋找中國單方面停火和後撤的原因。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俄國的最後通牒的結果。也有人說,中國之所以停止對印度的侵略,是因為當時美國已從古巴危機中脫身,可能進行干涉幫助印度。許多人很容易接受印度宣揚的那種說法:中國的交通線拉得太長,很難抵擋印度的反攻,因此中國不得不停火和後撤。如印度某一議員所說的,事實上中國後撤&ldo;根本是出於恐懼&rdo;。到後來人們幾乎相信尼赫魯所講的&ldo;中國不敢面對覺醒了的印度人民的意想不到的憤慨&rdo;,於是就拔腳逃跑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