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名臣(第2/4 頁)
已。
宋代崇文,文官的升遷十分講究一個資序,也就是資歷與次序的意思。
大家熟知的科舉,其實有很多科。我們一直關注的只是其中對最大多數人開放的進士科。分為地方解試、中央省試與殿試,三試透過即為進士。
擁有進士之身的官才是士官,這是最重要的資歷。
而像如今的秦剛這樣,因為立功而獲得賞賜的官位,通常被叫作選人官,一般只能在七品以下的低品級之間徘徊,同時也根本比不上同品級甚至稍低品級的進士出身官員,基本上只能與蒙蔭官甚至之後的捐官算作同一個檔次。
而進士授官,除了排在一榜甲等的狀元榜眼這少有的幾人,可以有機會入職翰林,直接成為京官。大多數的進士,只會分配為一些縣令、主簿或者邊遠軍州的輔官。
所以李清臣在考中進士之後,起先擔任的就是邢州的司戶參軍。這種在地方上的官員,每一年都要經過嚴格的政績考核,才能艱難地上升為縣丞、縣令等職。
之後便要經過一道嚴峻的門檻——透過吏部的銓選,確定能否轉為京官。一旦通不過,就只能一輩子在各種縣官與軍州的輔官裡轉悠,品級也就一直在九品至八品之間轉悠。
而吏部的銓選,競爭極大,裡面的水也極深。當年剛正耿直的李清臣自然過不了這一關。
好在,宋朝還給真正優秀傑出的官員開了一個口子:制科,又稱制舉,相對於科舉,也稱大舉,由此可見其地位之重。
制科要分三級考試,首先須得皇帝近臣薦舉,進呈策、論各二十五篇,皇帝委託兩制侍從詳看,並限定先淘汰三分之一。
秦觀在元佑二年曾得到蘇軾等人的薦舉,參加了第一級的考試,可惜並未能透過而被淘汰。而更早一些的李清臣,卻從這第一輪薦舉中順利過關,由此便可見到其實力確實不一般。
當然這裡不是說秦觀能力不行,只是說,通不過這第一輪考試的不一定沒水平,但是能夠透過的,那肯定是極有水平。
其次為秘閣試論,即現場出六個題目,要求一口氣作出六篇論文。每次能過此關者多則兩三人,少則一人。治平二年這次,李清臣成為了過關後兩人中的第一名。
最後,便是御試對策,即由皇帝與宰相等官員出題問策。主持李清臣參加的這次御試的便是宋英宗與宰相司馬光。
最後,李清臣終於透過了這次制科考試,而正式轉為京官,具有了進一步升遷的重要實力。
經過幾年在秘閣兢兢業業的工作,李清臣深受神宗皇帝的信任,被逐步提拔為翰林學士並官至吏部尚書,成為朝中的重臣。
自此開始,他則不可避免地開始面臨黨爭與政治派別的影響。
只是,生性正直的李清臣,雖然贊同並傾向於變法,但他卻沒有像其他的變法派成員那樣,大張旗鼓地一昧盲從王安石,以至於還一度被激進的變法者指責為保守派。
但是,在神宗皇帝去世後,保守派在高太后的支援下開始大肆廢除新法,打擊新黨之際。李清臣卻堅定地站了出來,在蔡確、章惇先後都被逐出朝堂,保守派一手遮天的情形下,李清臣以他大無畏的精神與堅定的勇氣,成為最後一個階段對於新法的維護者與堅守者。
元佑二年四月,李清臣終於被罷尚書左丞,以資政殿學士知河陽、再知河南永興軍。
直到元佑八年,隨著高太后的身體欠佳,趙煦親政的機率增大。朝中開始有人運作讓一些具有新黨傾向的官員提前回京佈局。
首當其衝的就是李清臣。
當年六月,在兩次召回失敗之後,新黨終於在第三次,成功地將在知真定府的李清臣召回京城,任戶部尚書。
在這個時候,具體的官職已經不重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