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講題(第2/4 頁)
就落了下乘。”
秦剛一愣,秦觀居然並沒有對文章的政治傾向表達出什麼異議。
正好,接著這個話題,他便試探著提出:“七哥可是覺得,這市易法【注:王安石為解決大商人控制市場哄抬物價的問題而施行的一種變法法案,熙寧五年實施,後被迫廢除】雖究其內理,有著種種的弊端,但如果進行針對性的改良及糾偏後,仍是具備可以施行的價值?”
“法乃朝廷對天下治理、百姓關懷、正義堅持與大道追求的手段。”秦觀先是說出了他對法制的根本看法:“所以,法無故新之分,有司也不應執於故新之論。一昧強調新立之法,總以新立之法去否定前立之法,總是以新改舊,則新法後會有新新法,法綱常替,則紀綱不存也。”
秦觀的這一番話,表面似在反對“新法”的折騰,實質卻是在真正表達他的“法無故新”的核心觀點。
當年王安石變法,強調法到令行、令行禁止。
而之後的舊黨在元佑初年,恨不著三五天內就要把新法廢除乾淨,豈不也是用一種實質的“新新法”來強力更替。
如此一來,便是開了一個惡頭,所有的後來者,都會以新立敕令的優勢,隨意去否定前者的東西。
其實,秦觀的這種思想認知,與蘇軾前幾年在朝堂上反對“將新法一應廢除”的呼聲也是保持一致的。在他看來,法就是法,又豈能與黨派門戶所強行關聯繫結!
其實,也是秦剛之前看書沒看仔細,秦觀在他的系列策論中的《論議上》中就明確主張:“願詔有司無牽於故新之論,毋必於差免之名,悉取二法之可用於今者,別為一書,謂之‘元佑役法’。”其實這裡就表達了他反對黨爭,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意見和見解。
秦剛此時聽之甚喜,道:“法度修正,好有一比:‘傾濯水,勿將小兒亦覆之’。”
他說的就是後世常用的“倒洗澡水,不要把洗澡的小孩子也倒掉”俗語意思。
“哈哈哈!”秦觀樂得手捋長鬚道:“十八弟此喻甚是有趣。”
當然,關於策論的寫作,講理事理只是其一,既是朝廷要藉此選拔良才,那麼,同樣是講道理,引經據典是否準確恰當?通今變古是否巧妙帖切?包括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考試中所提出的具體考題裡,能否精準正確地理解主考官以至於朝廷的本意與出發點,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為此,秦觀拿出了熙寧四年自己老師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時出的策問題目,以此來向他舉例。
原題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題目並不晦澀,意思也很明顯,其實就是讓考生寫一篇“不同的專制的優劣”的議論文。
但首先,考生必須要完全清楚題目中所講的四個典故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在考察知識面!
其次,考生必須能提煉出正面的“克”與“霸”的優點與經驗,總結出兩個負面的“亡”與“敗”的缺陷與教訓。這是在考察邏輯判斷力!
再者,兩正兩反的論據都給你列出,那麼考生自己的論點是什麼?能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把它立起來嗎?能把結構寫清晰嗎?能把分析解到位嗎……這就是在考察文筆功底。
秦觀拆題指導完,便以眼神示意秦剛可以嘗試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還好,這四個典故對於秦剛而言並不陌生,第一步的解題,就很得秦觀的點頭讚許。
然後,關於專制的優劣分析,這本來就是現代人的最擅長的地方。秦剛自是侃侃而談,甚至不再拘泥於這四個論據,更是引入了漢唐之間的更多故事。
最終,所導向的論點卻是最關鍵的:專制是這個封建王朝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