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4頁(第1/2 頁)
這些先進的運載與投擲工具的問世,把中國的核威脅能力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上。
得直接一些,如果中德爆發全面戰爭,那麼承擔首次打擊重任的肯定是&ldo;捍衛者&rdo;與&ldo;神針&rdo;飛彈,而且這兩種飛彈的打擊目標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飛彈發射基地、轟炸機基地、戰略潛艇基地。以及處於公路部署狀態的戰略彈道飛彈、已經出海巡邏的戰略核潛艇。
極高的命中精度,賦予了這兩種彈道飛彈極強的摧毀能力。
按照中方的估計,在達到了額定採購數量之後,&ldo;捍衛者&rdo;與&ldo;神針&rdo;能夠在首輪打擊中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百分之九十的核力量。
如此一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保持足夠的威懾能力,即具備在遭到突然打擊之後發起致命反擊的能力,就必須保留足夠多的核彈頭,確保僅用其中的十分之一就能夠給予中國毀滅性打擊。
當然,奉行反擊戰略的核威脅政策,其反擊目標肯定是大城市。
如果以人口二十萬為基本打擊標準,對人口規模達到一百萬的城市使用三枚核彈頭,對人口規模達到五百萬的城市使用五枚核彈頭,對人口規模在一千萬以上的城市使用八枚核彈頭,那麼在一九八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至少需要用三百枚核彈頭髮起反擊。把核彈頭的可靠性算上,則需要準備三百五十到四百枚核彈頭。如果以人口十萬為打擊標準,德意志第二帝國則需要用五百枚核彈頭髮起反擊。
這個數量,決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武庫規模。
也就是說,即便進行核裁軍,德意志第二帝國都需要保留三千到五千枚核彈頭。
再少的話,德意志第二帝國所擁有的反擊能力就不足以對中國構成致命威脅,也就無法遏制中國發動戰爭的企圖。
顯然,如果按照顧祝同提出的等量裁減方法來削減核武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處境就相當不利了。這就是,如果雙方同時削減一萬一千枚核彈頭,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保留的核武器就無法對中國構成致命威脅,而中國保留下來的一萬五千枚核彈頭則足夠把德意志第二帝國摧毀數次。
事實上,即便是等比例裁減,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這就是,只要裁減比例高於百分之七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力量就會動搖,而中國受到的影響卻不夠明顯。
當然,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等比例裁減肯定要比等量裁減更有利。
在赫岑道夫訪華期間,中德雙方的領導人只在核裁軍上達成了一致意見,並沒有談論裁軍的細節問題。
只不過,如果沒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支援,核裁軍肯定無法啟動。
此後,中德就核裁軍進行了十多次談判。
到一九九二年,在經過了六年的艱苦談判之後,雙方簽署了第一份核裁軍協議,而這也是冷戰期間的第一份核裁軍條約。
按照該條約規定,中國將在條約生效之後的五年之內,銷毀所有&ldo;捍衛者&rdo;型戰略彈道飛彈,僅保留三百五十枚&ldo;義勇兵&rdo;型戰略彈道飛彈,而且每一枚飛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不得超過三個;在條約生效後的十年之內,中國將削減除十六艘&ldo;遼寧&rdo;級之外的所有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飛彈的數量減少到三百八十四枚,且每枚潛射彈道飛彈的彈頭數量不得超過十個;在條約生效後的五年之內,中國將銷毀所有攜帶核彈頭的陸基巡航飛彈,以及射程超過三千公里的空射巡航飛彈;在條約生效後的十年之內,中國將把可用於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削減到一百二十架,且由轟炸機攜帶的核彈頭數量不得超過一千二百枚;條約中規定銷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