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2頁(第1/2 頁)
和平時期如此高的軍費開支,意味著政府破產
問題是,帝國政府並沒有破產
顯然,為了維持巨大的軍費開支,帝國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大稅收,並且透過增大赤規模來獲取社會資源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貨幣嚴重貶值
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貨幣嚴重貶值的後果極為嚴重,而且肯定會導致社會動亂
事實上,在赫岑道夫上臺之前,帝國政府就已經透過最高政府限價等方式,即以強制行政法令來限制物價了
問題是,這些辦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雖然這種方法,能夠在短期內讓帝國民眾獲得廉價的商品但是根本無法維持下去,遲早都會導致經濟崩潰
這一點,在帝國的糧食貿易中體現得非常明確
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不是產糧大國,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成為了糧食的存進口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頭號問題都是糧食,即本國生產的糧食根本無法養活所有國民正是如此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都最先實施配給制,而且是最為嚴格的配給制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當局一度把配給額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戰後,帝國的糧食問題有所改善,卻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這就是透過吞併其他德意志國家,以及在戰後出現的嬰兒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人口數量在戰後十年之內激增了數千萬相對的,帝國的糧食產量卻沒有得到相應增長,反而是民眾的糧食消費急劇上升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抓住烏克蘭不肯放
可以說,正是來自烏克蘭以及像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這些東歐國家的糧食,在戰後養活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在石油危機之後,進口糧食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此之前因為華元與黃金等價,所以帝國馬克只需要與華元保持固定匯率,其幣值就能得到保證,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能夠透過增加帝國馬克的發行量,從烏克蘭等產糧國進口糧食
說白了就是拿紙幣去換取糧食
當華元與黃金脫離關係之後,這種局面就難以維持下去了
說得簡單一些,衡量貨幣價值的不再是其與黃金的關係,而是其實際購買力,即貨物成為了國家貿易中的主角
這就意味著,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法透過增加貨幣發行量來購買更多的糧食
原因就是增加貨幣發行量將導致貨幣貶值,也就導致了貨幣購買能力的降低,而最終購買到的貨物並沒有增加
當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是沒有其他選擇
這就是,烏克蘭等主要糧食出口國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而且在國家安全上嚴重依賴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國家政治上更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國馬首是瞻,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可以透過欠條的方式獲得糧食
說白了,就是以國家的名義直接從烏克蘭等國進口糧食
當然,帝國政府不可能也無法在糧食貿易中支付現金,能夠給出的,只是由政府發行的債券
問題是,債券比貨幣更加不可靠
說白了,烏克蘭等國無法拿德意志第二帝國發行的債券去購買商品,而且這些債券的價值隨時有可能歸零
在赫岑道夫上臺之前,烏克蘭等國就已經出,不再在糧食貿易中接受帝國債券
當然,到這一步,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有選擇的餘地
這就是,用易貨貿易來獲得糧食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用烏克蘭等國需要的貨物來換取這些國家生產的糧食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多少其他國家需要的貨物呢?
要知道,在冷戰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