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9頁(第1/2 頁)
雖然在之前的四十年內,法國與義大利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堅定盟友,但是中國的主要對手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不是法國與義大利。也就是說,當法國與義大利挑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時候。也就成為了中國的拉攏物件。
一九九三年,中國外長對法國與義大利訪問了五次!
如此密集的高層外交,表明了中國的企圖。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認識到,如果不想失去法國與義大利,就必須在同盟集團的主導權上做出讓步。讓這兩個發展壯大的歐洲國家獲得更多的發言權,以維持以帝國為核心的同盟體系。
與法國、義大利的談判持續到一九九三年底。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做出了極大的讓步,即承認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對歐洲聯盟的表決權進行重新劃分。按照當時達成的協議,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獲得百分之四十的表決權,法國與義大利各獲得百分之二十的表決權,西班牙、荷蘭、瑞典獲得百分之四的表決權,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各獲得百分之一的表決權。
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做為歐洲頭號強國的地位得到了確認,而法國與義大利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
至於其他國家,則基本上沒有發言權。
問題是,這個談判結果必須獲得各國國會的支援才能正式生效,而赫岑道夫顯然沒有想到將在帝國聯邦國會遇到麻煩。
關鍵就是,如果法國與義大利聯合了西班牙之後,再設法獲得其他七個國家的支援就能夠在歐洲聯盟中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表決權,也就能夠否決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任何決議。顯然,在八個擁有百之一表決權的國家與國家集團中,比利時、葡萄牙、希臘、挪威與羅馬尼亞肯定會支援法國與義大利,而芬蘭、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則會在關係到本國利益的時候支援法國與義大利。更加要命的是,如果荷蘭或者瑞典倒戈,法國與義大利就將獲得歐洲聯盟的主導權。
這樣的結果,顯然讓帝國聯邦國會無法接受。
一九九四年初,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赫岑道夫把這份關係到帝國核心利益的議案提交到了聯邦國會。
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將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瓦解的導火索。
在聯邦國會辯論期間,就有很多議員指責赫岑道夫出賣了帝國利益,甚至有人把赫岑道夫說成了賣國賊。
在連續三次表決中,該議案都被聯邦國會否決。
赫岑道夫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這份議案,二是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
可悲的是,赫岑道夫選擇了後者。
顯然,赫岑道夫沒有意識到國內反對勢力有多麼強大,更沒有意識到這麼做等於給帝國宣判了死刑。
一九九四年七月,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前舉行大選。
按照帝國憲法,除了要重新選舉產生帝國聯邦國會之外,還要重新選舉產生各個聯邦的議會。
在這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選舉中,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取得了全面勝利。
到這個時候,赫岑道夫才猛然意識到,他開啟了禁錮魔鬼的盒子,德意志第二帝國遭遇了生存危機。
當時,赫岑道夫還有一個選擇,即立即啟動緊急法案。
按照帝國憲法,只要得到內閣半數以上成員的支援,在德皇授權之後,首相就能讓帝國進入緊急狀態。
在此情況下,大選結果就不會得到承認。
可惜的是,赫岑道夫錯過了這個機會,或者說內閣出賣了他,即在進行內閣表決的時候有七名部長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