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6頁(第1/2 頁)
相比之下,以軍裝備的坦克根本就無法抵擋第三代主戰坦克打出的穿甲彈。
這場戰鬥,讓中國陸軍的將領發現了一個讓人非常絕望的問題,即中國陸軍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戰坦克面前都沒有存在的價值。
說白了,當時中國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對手。
這一發現,讓中方開始重視陸軍裝備,也開始加強陸軍主戰裝備的研製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國陸軍就啟動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工作。
要知道,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設計定型,一九七一年量產,在一九七五年的時候,總共也就裝備了不到兩千輛,服役時間僅僅四年,而其設計服役時間為二十年。
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中國陸軍沒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製新式坦克。
問題是,啟動研製計劃,不等於能夠立即研製成功。以中國研製坦克的技術實力,沒有個十年八年,肯定無法收到結果。
顯然,中國陸軍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眾多的盟國也不可能等這麼久。
別忘了,當時以色列剛剛打贏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與約旦還沒有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下一場中東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以色列國防軍顯然不會指望繼續使用中國製造的坦克來對付敵人的先進坦克。
受此影響,以色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啟動了其坦克研製計劃。
對中國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這意味著,中國製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拋棄。
顯然,中國陸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現有坦克進行改進。
做為應急計劃,中國陸軍開始對剛剛服役的第二代主戰坦克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進,以增強火力與提高防護能力為主。
說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戰坦克無法與德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提並論,也必須擁有能夠擊穿德軍主戰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優良的防護效能。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具備與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實上,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一大特點。
這就是,以t-69為代表的第二代主戰坦克總共有十多種改進型號,其最後一種改進型號在一九八七年誕生,不但配備了效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還安裝了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
當然,這些改進措施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就是,在進入八零年代之後,中國陸軍一方面採購第三代主戰坦克,一方面繼續對第二代主戰坦克進行改進,而且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中國陸軍同時大規模裝備了兩種屬於不同時代的主戰坦克。
當然,大規模改進第二代主戰坦克,也反過來限制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裝備量。
此外,在冷戰結束之後,中國陸軍失去了頭號敵人,而且中國的盟國也不再需要維持龐大的軍備,所以中國開始向外界大量傾銷過剩軍事物資,很多第二代主戰坦克被做為過剩裝備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出售給了友好國家,甚至被無償贈送給友好國家,使得中國陸軍投資開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罕有對外銷售記錄。
當然,在經過了多次改進之後,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戰坦克差。
比如,在換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後,t-69的火力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在貧鈾合金穿甲彈問世之後,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過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達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號的水準,能夠擊穿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早期型號,對付同時代的坦克更加不是問題。
只是,在第三代主戰坦克,即t-88問世之前,中國陸軍的主戰坦克確實比德軍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