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長久以來,英國的基本國策是不與任何一個歐陸強國結盟,利用歐陸二流強國牽制最強大的國家。比如在拿破崙時期,英國聯合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組建反拿破崙聯盟,最終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崙大軍,粉碎了拿破崙再度稱霸歐陸的美夢。緊接著,英國又聯合法國與奧匈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力搓聲勢日壯的俄國,使俄國南下問鼎巴爾幹半島的美夢成空。
英國的歐陸政策只有一個核心:防止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具有重大威脅的強國。
不管是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還是尼古拉一世的俄羅斯帝國,或者是腓特烈三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只要對英國的切身利益構成了威脅,就是英國的敵人,就會成為英國的打擊物件。
眼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很像當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論國力,德意志第二帝國遠超法俄,與英國相差不大,假以時日,必成心腹大患。
更讓索爾茲伯裡擔憂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甘心充當歐洲大陸上的強國,俾斯麥早就提出,德國要尋求&ldo;陽光下的土地&rdo;,在西非、東非、東亞與太平洋上積極尋求與奪取殖民地。
如果德國獲得了廣袤的海外殖民地,那就不僅僅是歐陸強國了。
此外,資源富饒的殖民地早已被列強瓜分完畢,剩下的都是一些不毛之地,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妄圖從別國手裡奪取殖民地,必然會破壞現有的世界格局,致使英國苦心經營數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化為泡影。
英國是現有世界秩序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如果發生變動,將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不了多久,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會成為當年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英國將再次面臨生死攸關的嚴峻挑戰。
既然如此,聯合法俄或者促成法俄結盟,不失為較為理想的選擇。
第五章 明爭暗鬥
腓特烈三世登基後的第二次御前會議,才談到了正事。
情報已經確證,法國在去年就向俄國發出了結盟訊號,為此打算在今年為俄國提供五億法郎、而不是之前提到的四億法郎貸款,俄國將用這筆貸款,從法國採購包括五十萬支步槍在內的大批軍火。
顯然,五億法郎遠遠不夠。
按照估計,如果俄國準備擴軍一百萬,至少需要二十億法郎。如果算上準備修建的遠東鐵路,則需要更多的貸款。
據此,俾斯麥估計,法國還將為俄國提供二十億法郎左右的貸款。
這是個什麼概念?
雖然俄國地大物博,但是並不富裕。以俄國的財力、特別是財政結餘,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還清貸款。
這意味著,法國當局壓根沒有想過讓俄國償還貸款。
法國如此慷慨,必須有一個前提,即俄國回應結盟訊號,與法國簽訂同盟條約。
只是,暫時還沒有這方面的訊息。
如果法俄結成軍事同盟,絕對是帝國的心腹大患。
御前會議的氣氛非常緊張,連俾斯麥與毛奇的神色都很低沉,腓特烈三世更是一言不發的聽到最後。
討論得出的結果是:除了做好與法俄開戰的準備,還得儘量爭取英國的支援。
按照慣例,會議結束後,俾斯麥與毛奇等文武重臣留了下來,等待皇帝單獨召見,商討更加重要的事情。
戰爭大臣,也屬於帝國重臣。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政治框架內,戰爭大臣的地位僅次與帝國宰相與外交大臣,地位在總參謀長之上。
此前擔任過此職的,有帝國現代陸軍締造者阿爾布希雷特-馮-羅恩伯爵。
羅恩伯爵還是俾斯麥與毛奇的至交,正是他把兩人引薦給威廉皇帝,三人並為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