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2 頁)
志第二帝國三大開國元勛。
由此可見,毛奇反對皇帝任命馮承乾為戰爭大臣也不是沒有道理。
與三位重臣在一起,腓特烈三世少了一些拘束,顯得更加隨和一些。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僅僅是高高在上的君主。除了帝國宰相與帝國總參謀長直接向皇帝負責之外,大部分行政事務由宰相負責,軍事行動則由總參謀長負責,皇帝手裡的權力並不大。
顯然,皇帝必須透過宰相與總參謀長下達命令。
在某種意義上,戰爭大臣就是政府與軍隊的橋樑。
由此可見,真正的御前會議,只需要宰相、戰爭大臣與總參謀長參與,其他武臣武將都顯得多餘。
馮承乾已經單獨跟俾斯麥談過,兩人對法俄結盟的問題已經達成一致。
兩人都認為,關鍵不在法俄,而是英國的態度。只要能夠得到英國的支援,法俄結盟的影響就不大。
如何才能得到英國的支援?
馮承乾與俾斯麥的觀點相同:一定要讓英國相信,帝國是法俄結盟的受害國,結成同盟的法國與俄國必然會破壞歐陸的現有秩序,對英國的切身利益構成威脅,使英國喪失主導歐陸局面的能力。
只是,兩人對此都無信心。
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不是法國、也不是俄國,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且帝國已經對英國構成威脅。
換一個角度來看就能明白,英國也不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展壯大。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即便能夠得到英國的同情與支援,法俄結盟也在所難免,照樣會對帝國構成威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