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李滿倉的感觸(第2/3 頁)
僅有的一點雜糧米糠,然後就是隻能吃樹皮、野菜。
野菜根本就不夠吃,當村子裡的人都去吃野菜,野菜很快就被吃光了。
剩下就是吃樹皮,榆樹皮、柳樹皮雖然也沒有什麼營養,但是味道寡淡,切碎了煮一下 ,還是能吞嚥下去的,楊樹皮、槐樹皮就不行了,太苦、太澀,根本就吞嚥不下去。
樹皮吃上一個月,人就瘦成乾柴,面板包裹著骨頭,一點力氣也沒有。
但凡用一點力氣人都會昏迷,而更糟糕的就是,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已經衰竭,再也沒有力氣吞嚥下去樹皮,就是拼死命吞嚥下去樹皮,但是消化道機能已經完全喪失,便不出來,不是餓死、就是憋死。
李滿倉一家生活在山東汶水河邊,汶水河邊的每一塊田都耕種了千年。
最勤奮的人民耕種著最肥沃的土地,而結果卻是飢餓、飢餓……
幾千年耕種下來、繁衍下來,人多地少。
所有的能夠種植的土地都開墾成良田,只剩下那些沒有土壤的石頭山坡。
柴米油鹽醬醋茶……汶河邊、在古代中國,排第一位的是柴,沒有柴。
飯一頓不吃就餓,而樹長成要許多年。好年月要柴燒飯,壞那年月剝樹皮哄騙飢餓,汶水河邊已經沒有樹。
不但是汶水河邊是這樣子,就是整個中原地區,一天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柴。
中原百姓的柴只是煮飯的,從來不會用於取暖,冬天不管多麼寒冷,能燒柴取暖的必是官宦、富豪之家。
普通百姓就只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中原,平原沒有山林、沃土樹木罕見,即便是到了後世,譚啟明在中原旅行,在整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那些適合耕種的土地上,只要看見一株千年以上的樹,那麼這棵樹肯定是屬於一個寺廟或道觀的,中原平原地區就沒有一片歷史上殘存一片小樹林。
汶水河上游是沂蒙山,去沂蒙山擔一擔柴要走50裡,到青州城,一擔柴能賣60文銅錢。
柴都是要去皮的乾柴,六十文銅錢可以買一升米,就是一斤二兩米,一斤二兩米參雜野菜、米糠是勉強讓一度日的,可是60文銅錢是要有成本的。
柴最在中原是最重要的,就催生了一個自由職業樵夫。
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並沒有研究過古代中國的樵夫。但是可以從文人墨客的隻言片語中管中竊豹。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漁樵不分,自由職業能打柴就打柴,能捕魚就捕魚,或者一邊打柴一邊捕魚。
在青州,最富貴之家是燒炭的,普通百姓才燒柴。
一擔柴雖然可以賣60文,但是規矩是要遵守的,每一片山林都不是可以隨意索取的。
首先是村裡的甲長,沒有無主的山林,就是五百里沂蒙山,也是有人管的,你去砍柴的那座山,附近村子裡的甲長就負責看護山林。
縣丞會交待里正、里正會交代甲長,樹是不能砍伐的,砍伐大樹需要縣丞的允許。
但是每一年都可以有兩次清除雜草、雜樹的活動,一次是冬天煉山、一次是秋天殘伐。
這些活動其實都是要樵夫完成的,煉山與殘伐就是清除樹枝、砍伐不成材的劣樹,就是樵夫的義務勞動。
樵夫守著煉山、殘伐的規矩是不是就妥妥可以養家餬口了,還差許多。
甲長家裡也是要燒柴的,一個月要給甲長家送兩擔柴,給甲長送完了柴,甲長就把李滿倉的名字上報給里正。
於是又要給里正家一個月送兩擔柴。
這就解決進山砍柴的問題。
擔柴進青州城,進門要一文銅錢的孝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