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紡織帝國(第2/3 頁)
羊毛比棉花有更好的保溫效能,這更加是北方、是北明、是小冰河時期更加重要的紡織品。
而對於從歐洲走過來的珠赫人來說,羊毛脫脂並不陌生,珠赫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羊毛脫脂、紡織技術,只是現在,在北明,要大規模的工業化羊毛產業來替代珠赫人的家庭作坊。
羊毛脫脂同樣讓原本腥羶、厚重的羊皮襖子變得輕柔、溫暖。一件脫脂後的羔羊皮襖在凌亂的寒風中,絕對保護體溫的周全
有了珍妮機就從容的紡出紗線,那麼下一步就是飛梭了。
飛梭也是工業革命的大殺器
飛梭在1733年誕生,提高2倍的紡織效率,飛梭就是一個帶有彈簧與滑輪的織布梭子,就是在原來的織布梭子中間滑輪兩邊各自安裝一
有鋼材,很容易製作出彈簧,有彈簧就有了飛梭,而有了珍妮機與飛梭,很快就源源不絕的生產出羊毛呢,一個身穿羊毛呢的人,別說在古代,就是在現代也是倍精神的。
同時也紡織粗毛線,針織毛衣、毛褲、毛圍脖、毛帽子……北明的國人要在羊毛中尋找溫暖
珍妮機一口氣就上馬50臺,而每一架紡織機都配備飛梭後,過去,一個能幹的紡織工,織一匹布也要10天時間,而有了飛梭的紡織機,一個平常的紡織工人,一天就可以紡織寬度是原來2.4尺一倍,4.8尺寬的一匹布,一匹毛呢可以給6個人做一套完整的衣服,整個北明兩萬人,需要也是很難滿足的,200臺紡織機晝夜工作。
幾百紡織女工是不缺少的,僅僅阿什哈達的軍戶們的妻子、女兒們就夠了,為增加進度,就用了造飛剪船的辦法,紡織工人三班倒。
一臺紡織機平均每兩天出產一匹毛呢,一天的產量能夠滿足500人一套衣服的需求,一個半月到2個月就會讓所有北明人在冬天都穿上溫暖的毛呢套裝。
珠赫人裁縫與漢人工匠中的裁縫不足10人,因為需求缺少,古代裁縫缺少,古人一年都不做一次新衣服,而有的一生都沒有穿過新衣服。
索倫人、鐵驪人,基本都是魚皮、獸皮。並且這些魚皮、獸皮沒有進行徹底的脫脂,不但堅硬而且氣味刺鼻,有了更先進的脫脂技術,索倫人、鐵驪人的魚皮、獸皮也變得柔軟、光鮮了。
沒有染料,印染條件還不成熟,就保持毛呢原色。珠赫人對外的貿易可以搞到青色染料,但是數量不多。
寒冬在即,就把印染放在以後。集中了北明所有的裁縫,成立了服裝廠,在百戶中選一個心靈手巧叫高萍文做服裝廠長。
勉強會裁剪的10個裁縫負責裁剪,裁剪規格成人男女分大、中、小號,少年號以及兒童號,毛呢設計服裝為後世衣服、褲子型,上衣釦子是青銅釦,褲子是青銅拉鍊 。
軍隊官兵都配備一件羊毛呢大衣,大衣兩排青銅釦。
縫製都是手工作業的,好在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會縫製,一時服裝廠每天都有來加班、加點的各個行業女工縫製衣服。
沒有電機、沒有蒸汽機,那麼驅動紗錠的能用人力、畜力,好在橡膠的使用可以做皮帶輪來傳導動力,畜力紡紗出現了。
幾個巨大的木刻楞是車間,為防火,車間裡使用了暖氣,用水暖杜絕火災,而鐵管、暖氣片的鑄造根本跟不上,開始紡織女工們就在寒冷的環境下紡織,手凍得紅腫,而勤奮的女工默默的堅持,沒有一個人抱怨的。
第一批毛呢出來了,元老院絕對最先擁有這批毛呢的 就是這些紡織女工。
當紡織女工們穿上這灰白色的毛呢料衣褲,戴上灰白色的毛呢料帽子,脖子上圍著一條大圍脖、腳上是柔軟的鹿皮皮靴、青銅衣服扣金光閃閃……下班後,從紡織廠走出來……
於是北方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出現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