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第2/4 頁)
上來,並招呼老伴到房子裡休息一會兒。
看見劉蘭蘭要下地幫自己了,陳淑芬也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拍了拍手上的土,就從地裡上來了。她知道,如果自己還不上來的話,劉蘭蘭一定會義無反顧地來幫自己幹活了。
這是一個小四合院,四周是用磚塊砌成的圍牆。從院子門口到房子的正門的小路,都是用磚塊鋪成的,經過雨水洗過之後,顯得乾淨整潔。院子裡有一塊小菜地,面積雖然不大,可種植的蔬菜品種卻不少,有西紅柿、辣椒、小白菜等。靠牆角邊放著鐵鍬、砍土鏝等生產工具。
雖然居住在三分場,灰塵比較多,汪樹清老人穿著仍然十分乾淨。人雖然很清瘦,但很精神。看到老伴陳淑芬洗完手後從廚房裡出來,心疼地問:“累了吧,快坐下來歇歇!”
“叔叔,您這麼大年紀了,對師傅還那麼好,真是讓人羨慕啊!”劉蘭蘭感慨地說。
“老伴老伴,老了就是伴了,不像你們年輕人,那麼浪漫了,老了就要相依為命了。從一九五六年三月八日結婚到今年,已經整整三十年了,我們幾乎沒紅過臉,更沒吵過嘴。哈哈哈……”說完這話,汪樹清老人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老汪叔,您對結婚多少年了還記得這麼清啊?”劉蘭蘭問。
“怎麼能會忘記呢?蘭蘭,我們倆是一九五六年三月五日去登記,三月八日結婚的。我們的婚禮主持人是當時的組織股長王保林,去的場領導是黨委書記李樵,場長袁自真,供銷社批了兩斤喜糖……”
鍾海濤和劉蘭蘭都吃了一驚,因為汪樹清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除了對自己的結婚日期記得如此準確外,還清楚地記得結婚時穿的什麼衣服、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喜糖等,甚至哪些人參加了他們的婚禮,都能說得一清二楚。
和三分場許多青年人一樣,劉蘭蘭知道汪樹清老人是三五九旅老戰士,一九五0年就隨部隊進疆參加生產建設了。後來調到五一農場參與建場工作。劉蘭蘭還聽到過汪樹清老人講過許多故事。她至今還記得汪樹清老人給她講過一段順口溜,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粗糧留吃細糧賣,糧食不夠瓜菜代,十天一個大禮拜,房子半截地下埋。想找老婆等分派……粗糧留吃細糧賣,主要是指農場人將粗糧留下來自己吃,而把細糧賣給國家;十天一個大禮拜就更容易解釋了。不過據汪樹清老人說,十天能過上一個禮拜天已經很不錯了,在農忙的時候,一個月也不一定能過上一個禮拜天。“房子半截地下埋”,指的是住在“地窩子”裡。至於想找老婆等分派就更不用說了,兵團是由轉業軍人組成的,要永遠紮根這裡,不安家落戶顯然是不行的。中央領導看到當年這支部隊軍人轉業到生產上後,娶老婆成了問題,就從山東、湖南招收一批女兵,解決了部分軍人的配偶問題。於是便有了八千湘女西上天山,有了齊魯姑娘參軍入疆,有了成都女子高中生挺進邊陲……所以,在兵團農牧團場裡,許多男同志和愛人的年紀相差很大,汪樹清和陳淑芬就相差十三歲,就是這個原因。
劉蘭蘭正在回憶汪樹清老人給她講的這些順口溜,又聽到老人繼續講述他和老伴陳淑芬的往事:“結婚的那一年,也是五一農場剛組建的那一年。沒有房子,我們就挖了個地窩子,砍了點紅柳條做個門。這就是我們的洞房了。唯一的一件傢俱是一隻木箱子,還是場長袁自真請了一個木工做好後,作為五一農場黨委作為結婚的禮物送給我們倆的,即當飯桌又當書桌。”汪樹清老人繼續回憶著。
“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再也沒哪個女孩子願意要箱子做嫁妝了,可我們那時候結婚能有個箱子,已經是最好的嫁妝了。”陳淑芬也接過老伴汪樹清的話題說。
看見鍾海濤在很認真地聽著自己講述過去的事,汪樹清對他說:“海濤,你和方銳的事情我也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