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第2/8 頁)
自體,這樣一個光明跟黑暗、能與所的關係你都搞不清楚。你阿難尊者就是這個道理!
佛陀一路走來,講到寂常心性的道理,你現在聽到這個地方,如果還覺得這個東西跟你完全沒有關係的話,那表示你都沒有用這個教理來觀察你這一念心,你只是思惟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東西來觀你這一念心,沒有借教觀心。所以說,如果沒有迴光返照,佛陀講什麼其實你也不懂。
我曾經遇到一個大學教授,這個大學教授是學科學的。他跟我講:法師啊,我很喜歡讀歷史;儘管我是學科學的,沒辦法背很多歷史,但是我懂得歷史。他懂得歷史!我說,你是怎麼懂得歷史?他說歷史這麼多,這個五千年的歷史啊,就是講“人性”兩個字而已。
我們背很多的歷史,但是我們不一定懂歷史。因為歷史怎麼樣?它是在詮釋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只是背很多歷史,我們不見得懂歷史。佛法也是這樣。你背那麼多名相,背了半天,跟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沒有關係。你揹你的法,你身心世界的活動照樣活動。所以我們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你要了解佛法。
你看過去有一個姓陳的居士,這陳居士他以前是修密宗的。後來到晚年的時候,他密宗修得不是很好,失敗了。失敗以後,他覺得對來生沒有把握,後來轉成唸佛,就研究淨土的經論。研究了半天,他做了一個讀經報告。他說,淨土宗講的“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是錯誤的,沒有經典根據。後來臺中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就寫了文章來駁斥他。這個陳居士的理由是說,他查過大藏經,從第一個字找到最後一個字,佛陀沒有講“帶業往生”這四個字。但是李老師說,這四個字是沒有講,但是你看《觀經》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根本是一個造惡凡夫,而且是臨命終才遇到阿彌陀佛、才開始懺悔唸佛,他就往生極樂世界。那他不是帶業往生是帶什麼?佛陀很多話沒有講到,但是那個道理你要知道。話裡面的道理,你要能夠把它讀出來。佛陀當然沒有講“帶業往生”這四個字。不過你看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陀沒有講這句話,但這個道理跟本經的道理完全一致。這就是佛法。
所以,我們今天讀經典,不是說在文字上打轉,你要借教觀心,順著經典所指的方向觀進去,迴光返照,你才能夠覺悟。你就在那邊分別半天,結果你還是用攀緣心,跟之前的老家風一樣,還是用攀緣心來聽法,結果聽完以後你還是一樣:迷惑、執著、顛倒、亂動。這就是我們沒有順著指頭去看到月亮,只在這個指頭上分別。這個很糟糕,浪費時間。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把聽法的重點指出來了。
醜二、就體別簡。分二:寅一、簡緣心可還如觀指影;寅二、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
這只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就把真心和妄心的差別詳細地說明。看醜二,就體別簡,就著真心、妄心的自體加以分別、加以料簡。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佛陀再加以詳細的料簡。這地方有兩段:第一段,簡緣心可還如觀指影;第二段,示見性無還如天上月。
寅一、簡緣心可還如觀指影。分二:卯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卯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首先簡別,這個攀緣心是必須歸還外境的。因為你假借外境而有,你遲早要歸還給它。就好像我們這個“觀指”——去觀察指頭的攀緣心,你只是在指頭上攀緣,最後你還是要回歸指頭。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第二個,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卯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
我們先看第一段。就近,就著這個音聲的分別的情況,來說明這個攀緣心是沒有自體的。因為什麼呢?我們的攀緣心是假借音聲而有,最後還是還給音聲的,所以就叫離塵無體。我們看經文:
【第十八講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